|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状况 | 第11页 |
| ·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目的 | 第12页 |
| ·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 ·国外 | 第14-15页 |
| ·国内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 第18-24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景观生态学及廊道理论 | 第18-19页 |
| ·道路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 ·道路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道路影响域的概念 | 第20页 |
| ·道路影响域的范围 | 第20-22页 |
| ·公路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 第22页 |
| ·研究的技术支持 | 第22-24页 |
| ·节能环保措施 | 第22页 |
| ·生物防护措施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 第24-31页 |
|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 第24页 |
| ·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24-25页 |
| ·生态性原则 | 第24页 |
| ·安全性原则 | 第24-25页 |
| ·地域性原则 | 第25页 |
| ·适地适树原则 | 第25页 |
| ·经济性原则 | 第25页 |
| ·简约美观性原则 | 第25页 |
| ·规划设计的方法 | 第25-26页 |
| ·文献综述和优秀案例分析 | 第25页 |
| ·实地考察 | 第25-26页 |
| ·多学科综合 | 第26页 |
| ·公路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的内容 | 第26-29页 |
| ·廊道规划 | 第26-27页 |
| ·斑块与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 第27-28页 |
| ·绿化景观规划 | 第28页 |
| ·构造物规划 | 第28-29页 |
| ·规划设计的手法 | 第29-31页 |
| ·自然式设计 | 第29页 |
| ·乡土化设计 | 第29页 |
| ·保护性设计 | 第29-30页 |
| ·恢复性设计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十天高速公路(安康-汉中段)区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31-48页 |
| ·工程概况及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 第31-33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 ·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 第31-33页 |
| ·安康至汉中段绿化景观现状调查 | 第33-39页 |
| ·路侧 | 第33-36页 |
| ·中央分隔带 | 第36页 |
| ·隧道口 | 第36页 |
| ·立交区 | 第36-37页 |
| ·服务区及收费站区 | 第37-39页 |
| ·景观现状分析 | 第39页 |
| ·景观优势 | 第39页 |
| ·不足之处 | 第39页 |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 ·自然优先性原则 | 第40页 |
| ·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40页 |
| ·景观协调性原则 | 第40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0页 |
|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 第40页 |
| ·生态景观段落的划分 | 第40-42页 |
| ·划分方法 | 第40-41页 |
| ·划分步骤 | 第41-42页 |
| ·详细景观设计 | 第42-48页 |
| ·乡村景观生态区 | 第42-43页 |
| ·农田景观生态区 | 第43-44页 |
| ·河流景观生态区 | 第44-45页 |
| ·山地景观生态区 | 第45-46页 |
| ·互通区景观节点设计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建议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