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类型新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 | 第9-16页 |
·我国第三人制度立法介绍 | 第9页 |
·我国第三人制度理论现状 | 第9-14页 |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我国第三人制度的症结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外诉讼参加制度 | 第16-25页 |
·大陆法系国家诉讼参加制度 | 第16-20页 |
·日本诉讼参加制度 | 第16-17页 |
·德国诉讼参加制度 | 第17-19页 |
·法国诉讼参加制度 | 第19-20页 |
·苏联第三人诉讼 | 第20-22页 |
·英美法系国家诉讼参加制度 | 第22-25页 |
·英美法系国家诉讼参加制度特点 | 第22页 |
·美国诉讼参加制度和第三人参加制度 | 第22-25页 |
第3章 第三人制度基本理论 | 第25-30页 |
·第三人制度概述 | 第25-26页 |
·第三人诉讼概念及特征 | 第25页 |
·第三人诉讼由来 | 第25-26页 |
·第三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体系中的地位 | 第26-27页 |
·第三人制度目的和价值 | 第27-30页 |
·第三人制度的目的 | 第27-28页 |
·第三人制度的价值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类型 | 第30-43页 |
·目前关于第三人类型的各种学说及其划分依据 | 第30-40页 |
·独立参加模式 | 第31-32页 |
·辅助参加模式 | 第32页 |
·部分分解模式 | 第32-35页 |
·整体解构模式 | 第35-40页 |
·第三人类型新构 | 第40-43页 |
·新类型划分 | 第40页 |
·新类型划分依据 | 第40-41页 |
·新类型划分意义 | 第41-43页 |
第5章 主动参加型第三人与被动引入型第三人 | 第43-47页 |
·主动参加型第三人概述 | 第43-45页 |
·主动参加型第三人概念 | 第43页 |
·主动参加型第三人范围 | 第43-44页 |
·主动参加型第三人特征 | 第44-45页 |
·被动引入型第三人概述 | 第45-46页 |
·被动引入型第三人概念 | 第45页 |
·被动引入型第三人范围 | 第45页 |
·被动引入型第三人特征 | 第45-46页 |
·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展开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A 参考法律、法规和文件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