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概述 | 第14-15页 |
·海水鱼与淡水鱼脂肪酸差异 | 第15-16页 |
·食物源影响鱼油PUFA组成 | 第16-18页 |
·脑磷脂和卵磷脂分离方法 | 第18-19页 |
·脂肪酸位置分布 | 第19-22页 |
·脂肪酸位置分布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鱼油脂肪酸位置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2-24页 |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鄱阳湖野生鱼及其食物链脂肪酸的特性研究 | 第24-43页 |
·前言 | 第2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原料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5页 |
·脂肪的提取 | 第25-26页 |
·脂肪酸甲酯化 | 第26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8页 |
·养殖淡水鱼与鄱阳湖野生淡水鱼脂肪酸比较 | 第26-27页 |
·鄱阳湖食物链脂肪酸特性 | 第27-28页 |
·鄱阳湖野生鱼与食物链PUFA和OBCFA的相关性 | 第28页 |
·讨论 | 第28-40页 |
·鄱阳湖野生淡水鱼PUFA和OBCFA的特殊性 | 第28-35页 |
·鄱阳湖野生四大家鱼PUFA与食物源的相关性 | 第35-39页 |
·鄱阳湖野生四大家鱼OBCFA与食物源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鱼油TAG和PL条件的优化 | 第43-55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43-44页 |
·原料 | 第43页 |
·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7页 |
·样品处理及鱼油的提取 | 第44页 |
·硅胶(柱层析用)和GF254板的活化 | 第44-45页 |
·鲶鱼油中粗中性脂(NL,neutral lipids)、粗PE和粗PC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硅胶柱层析分离TAG、PE和PC | 第45-46页 |
·HPLC测定精制PC和PE的纯度 | 第46-47页 |
·统计分析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52页 |
·中性脂流动相的选择 | 第47-48页 |
·硅胶型号的选择 | 第48-50页 |
·上样量的选择 | 第50页 |
·硅胶柱床层高度的选择 | 第50-52页 |
·HPLC分析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试剂和柱高对分离PE和PC的影响 | 第52-53页 |
·硅胶型号对分离PE和PC的影响 | 第53页 |
·HPLC对PE和PC纯度的测定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鄱阳湖四种野生淡水鱼TAG和PL的位置分布 | 第55-72页 |
·前言 | 第5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5-57页 |
·原料 | 第55页 |
·试剂 | 第55-56页 |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样品处理及硅胶柱层析分离TAG、PC和PE | 第57页 |
·胰脂酶对TAG的酶解及sn-2-MAG和TAG的脂肪酸分析 | 第57页 |
·磷脂酶A_2对PC(PE)的酶解及PC(PE)脂肪酸位置分布分析 | 第57-58页 |
·GC分析 | 第58页 |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0页 |
·鄱阳湖野生鱼TAG和PL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第58-59页 |
·鄱阳湖野生鱼TAG和PL脂肪酸位置分布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鄱阳湖野生淡水鱼TAG和PL富含PUFA | 第60-61页 |
·BCFA、SOCFA和UOCFA的功能 | 第61页 |
·鄱阳湖野生淡水鱼PUFA优先分布在TAG和PL的sn-2位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鄱阳湖野生淡水鱼PUFA和OBCFA的特殊性及其与食物链脂肪酸的相关性 | 第72页 |
·硅胶柱和低毒性流动相分离纯化TAG、PE和PC | 第72-73页 |
·鄱阳湖四种野生淡水鱼TAG、PE和PC脂肪酸的位置分布 | 第73页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