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化设计研究--结合昆明实例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背景 | 第10-13页 |
| ·关于城市的预言 | 第10页 |
| ·城市的衰落 | 第10页 |
| ·城市的更新 | 第10-11页 |
| ·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 | 第11页 |
| ·我国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我国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实践探索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目的 | 第13页 |
| ·意义 | 第13-14页 |
| ·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与场所的相关概念 | 第16-28页 |
|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概念 | 第16-21页 |
| ·城市公共绿地 | 第16页 |
| ·城市绿地的产生 | 第16-18页 |
| ·城市绿地的功能 | 第18-20页 |
| ·景观 | 第20-21页 |
|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 第21-23页 |
| ·场所理论的哲学渊源 | 第21页 |
| ·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中场所的涵义 | 第23-26页 |
| ·人的场所—“人的生存空间” | 第23-24页 |
| ·物的场所—“物的生存空间” | 第24页 |
| ·人—物的场所—“人—物的生存空间”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化设计 | 第28-50页 |
| ·“人的生存空间”设计 | 第28-36页 |
| ·景观知觉 | 第28-29页 |
| ·景观认知与人的行为 | 第29-30页 |
| ·“人的生存空间”的建立 | 第30页 |
| ·城市公共绿地中人的基本行为与设计支持 | 第30-36页 |
| ·“物的生存空间”的设计 | 第36-44页 |
| ·生态设计思想产生 | 第36-37页 |
| ·自然的法则 | 第37-39页 |
| ·“物的生存空间”的建立 | 第39-44页 |
| ·“人—物的生存空间”的设计 | 第44-49页 |
| ·“人—物”的交流 | 第45-47页 |
| ·设计手法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公共绿地景观场所化设计实例印证及完善 | 第50-81页 |
| ·昆明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概况 | 第50页 |
| ·绿地发展概况 | 第50页 |
| ·现存问题 | 第50页 |
| ·五华区政府绿地 | 第50-59页 |
| ·区域界定 | 第51-52页 |
| ·观察 | 第52-53页 |
| ·访谈 | 第53-54页 |
| ·简评 | 第54-58页 |
| ·补充 | 第58-59页 |
| ·金碧绿地 | 第59-63页 |
| ·区域界定 | 第59-60页 |
| ·观察 | 第60-61页 |
| ·访谈 | 第61-62页 |
| ·简评 | 第62-63页 |
| ·补充 | 第63页 |
| ·盘龙江绿地 | 第63-70页 |
| ·区域界定 | 第63-65页 |
| ·观察 | 第65-66页 |
| ·访谈 | 第66-67页 |
| ·简评 | 第67-69页 |
| ·补充 | 第69-70页 |
| ·场所化设计的要素归纳 | 第70-73页 |
| ·开阔视野 | 第70-71页 |
| ·围合 | 第71页 |
| ·多样空间 | 第71-72页 |
| ·舒适环境 | 第72-73页 |
| ·对前述理论的印证与完善 | 第73-76页 |
| ·对“人的生存空间”设计的印证与完善 | 第74-75页 |
| ·对“物的生存空间”设计的印证与完善 | 第75-76页 |
| ·对“人—物的生存空间”设计的印证与完善 | 第76页 |
| ·场所化设计的补充完善 | 第76-80页 |
| ·人群行为特征 | 第77-79页 |
| ·人群与人流量 | 第79页 |
| ·三种场所空间的结合 | 第79页 |
| ·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结语 | 第81-83页 |
| 附录Ⅰ | 第83-88页 |
| 附录Ⅱ | 第88-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