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页 |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0页 |
·研究小结 | 第10-11页 |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不同时期的生态思想及科技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 第12-22页 |
·中外主要生态思想发展的回顾与解读 | 第12-17页 |
·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影响深远的佛、儒、道家生态观 | 第12-14页 |
·西方主要的生态思想 | 第14-16页 |
·中西方传统生态观的趋同及局限 | 第16-17页 |
·人类社会三大历史发展时期科技对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 第17-20页 |
·采集渔猎文明时期科技对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 第17-18页 |
·农业文明时期科技对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 第18-19页 |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对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 第19-20页 |
·人类自我认识由“我听命于自然”到“自然听命于我”的演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当代社会自然观的深刻转变: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逐渐被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取代 | 第22-33页 |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 | 第23-24页 |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价值取向在西方近现代社会的统治地位 | 第24-25页 |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 第25-26页 |
·人类中心主义渐被取代——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26-33页 |
·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生态自然观中生态价值观的科学解读及其内涵 | 第29-30页 |
·生态价值观在经济中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及作用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与科技和谐发展 | 第33-45页 |
·和谐社会是统筹发展的社会 | 第33-36页 |
·和谐社会的实质与特征 | 第33-34页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题 | 第34-36页 |
·和谐社会对生态与科技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 第36-45页 |
·社会的和谐发展内在地要求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和谐一致 | 第36页 |
·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及环保型经济 | 第36-43页 |
·充分运用科技有效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生态科技观——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 | 第45-58页 |
·生态科技观的产生 | 第45-50页 |
·生态科技观的含义 | 第45-47页 |
·形成生态科技观的历史必然 | 第47-50页 |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体实践生态科技观 | 第50-58页 |
·生物科技应运而生 | 第50-54页 |
·环保科技茁壮成长 | 第54-56页 |
·能源科技的迅猛发展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从生态科技的角度审视滇池治理 | 第58-69页 |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状况 | 第58-59页 |
·滇池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分析 | 第59-64页 |
·城市生态系统修复 | 第60页 |
·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 | 第60-61页 |
·湖滨带生态系统修复 | 第61-62页 |
·山地区生态系统修复 | 第62-63页 |
·台地区生态系统修复 | 第63-64页 |
·滇池污染治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 | 第64-66页 |
·完善昆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 第64页 |
·草海疏竣工程 | 第64-65页 |
·滇池防洪及污水资源化工程 | 第65页 |
·昆明固体废弃物管理项目 | 第65页 |
·呈贡、晋宁排水项目 | 第65-66页 |
·工业污染控制项目 | 第66页 |
·生态经济在滇池治理中的积极培育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