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对枇杷保鲜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论文 | 第15-66页 |
第一章 灰霉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15-2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病果样本 | 第15页 |
·培养基 | 第15-16页 |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试剂及药品配制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19页 |
·灰霉病原菌的采集 | 第16-17页 |
·灰霉的分离纯化 | 第17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17页 |
·利用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灰霉 | 第17-18页 |
·草莓灰霉菌的复感染测定 | 第18页 |
·草莓灰霉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18-1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葡萄灰霉菌的鉴定结果 | 第19-22页 |
·采集环境中症状观察 | 第19-20页 |
·草莓灰霉菌的病原观察 | 第20-21页 |
·草莓灰霉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草莓灰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温度对草莓灰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pH值对灰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光照对灰霉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培养基对灰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3.讨论 | 第24-26页 |
·草莓灰霉生长环境和疾病传播的研究 | 第24页 |
·草莓灰霉的鉴定 | 第24-25页 |
·对于灰霉生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以灰霉孢子萌发率为检测标准的检测方法构建 | 第26-4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菌种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灰葡萄孢的收集 | 第27页 |
·不同刺激液对于灰霉孢子萌发能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温度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 第28页 |
·pH值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同孢龄的孢子萌发能力的测定 | 第28页 |
·金属离子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页 |
·植物激素和维生素对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页 |
·灰霉孢子萌发条件的优化 | 第28-2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不同刺激液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pH值对于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孢龄及储存期的孢子萌发能力 | 第33-34页 |
·金属离子对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35页 |
·植物激素和维生素对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36页 |
·对于灰霉孢子萌发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3.讨论 | 第37-40页 |
·灰霉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灰霉孢子萌发的刺激因子 | 第38页 |
·萌发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40-5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0-49页 |
·材料 | 第40-42页 |
·菌种 | 第40-41页 |
·试剂及配制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4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9页 |
·结抗细菌的分离 | 第42页 |
·拮抗活性的鉴定 | 第42页 |
·拮抗菌的鉴定 | 第42-49页 |
2.结果 | 第49-52页 |
·拮抗菌的鉴定 | 第49-52页 |
3.讨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拮抗菌抑菌成分的定性研究以及高效菌株 | 第53-6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供试菌株 | 第53-54页 |
·培养基 | 第53页 |
·试剂 | 第53-54页 |
·设备与器材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6页 |
·草莓灰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54页 |
·有效抑菌物质的定性研究 | 第54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与筛选 | 第54-56页 |
·抑制灰霉孢子萌发曲线的绘制 | 第56页 |
·诱变后对灰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检测 | 第5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拮抗菌有效成分的定位 | 第56-57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与筛选 | 第57-59页 |
·芽孢诱变条件的研究 | 第57页 |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灰霉孢子萌发抑制研究 | 第57-58页 |
·诱变后对灰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检测 | 第58-59页 |
3.讨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对于枇杷感染灰霉的防治 | 第60-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菌种 | 第60页 |
·植物果实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灰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60-61页 |
·几种拮抗菌抑制液的制备 | 第61页 |
·枇杷果实的感染抑制实验 | 第6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1-64页 |
·60%拮抗菌发酵液的抑菌时效 | 第62页 |
·枇杷果实的感染抑制实验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综述 灰霉生理特性、防治及水果保鲜研究进展 | 第66-85页 |
1.灰霉病发病机理研究现状 | 第67-80页 |
·孢子粘合 | 第67-68页 |
·孢子萌发 | 第68-69页 |
·宿主表面感染结构的差异 | 第69页 |
·宿主表面的穿透 | 第69-74页 |
·源发病灶的形成,宿主的免疫反应 | 第74-80页 |
2.灰霉病的化学防治 | 第80-81页 |
3 灰霉病的生物防治 | 第81-83页 |
·灰霉病菌的拮抗微生物 | 第81-82页 |
·灰霉病菌生物防治机理 | 第82-83页 |
4 水果保鲜方法和效果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作者发表文章情况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