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三、 进展与突破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一、 生态环境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安全 | 第18-19页 |
二、 生态环境系统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 | 第19-21页 |
三、 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一、 国内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二、 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第三节 长江三峡库区及忠县典型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 第25页 |
一、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工作进展 | 第25页 |
二、 忠县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概况 | 第25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二、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页 |
三、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方法论研究 | 第28-48页 |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的概念框架 | 第28-30页 |
一、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质量评价的概念框架 | 第28-29页 |
二、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的概念框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0-33页 |
一、 选择原则 | 第30-31页 |
二、 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质量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标准研究 | 第33-36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33-34页 |
二、 评价标准建立原则 | 第34页 |
三、 评价标准的来源和建立方法 | 第34-35页 |
四、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36-45页 |
一、 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评述 | 第36-43页 |
二、 复合评价模型 | 第43-44页 |
三、 本文采用的评价模型(层次分析——变权——模糊——灰色关联复合模型) | 第44页 |
四、 模型实现(ARC/INFO GIS软件平台GRID数据结构模型)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 第45-47页 |
一、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5-46页 |
二、 植被、水土流失遥感监测与数据提取技术 | 第46页 |
三、 小流域分割的数字地形分析技术 | 第46-47页 |
四、 3S结合技术的应用 | 第47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典型区选择和数字研究环境建立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典型研究区选择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忠县概况 | 第49-51页 |
一、 自然条件 | 第49-50页 |
二、 社会经济状况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地图投影与数据库比例尺 | 第51页 |
一、 地图投影的选择 | 第51页 |
二、 数据库比例尺的确定 | 第51页 |
第四节 空间尺度的选择与确定 | 第51-54页 |
一、 眼睛辨识效果与栅格尺寸大小 | 第52-53页 |
二、 数据精度与栅格尺寸大小 | 第53-54页 |
三、 数据量大小与栅格尺寸大小 | 第54页 |
四、 数据特征与栅格尺寸大小 | 第54页 |
第五节 综合评价分析单元的建立——基于数字地形分析的小流域分割技术 | 第54-57页 |
一、 建立河流等级网络 | 第55-56页 |
二、 建立流域 | 第56-57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主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因子遥感分析 | 第58-82页 |
第一节 遥感数据生态安全因子信息提取技术流程 | 第58-59页 |
一、 遥感数据源 | 第58页 |
二、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流程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忠县土地覆被遥感分析 | 第59-68页 |
一、 遥感数据特征与土地覆被信息提取 | 第59-63页 |
二、 土地覆被现状分析 | 第63-65页 |
三、 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四、 生态环境系统弹性度 | 第66-68页 |
第三节 忠县水土流失遥感分析 | 第68-72页 |
一、 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分类 | 第69页 |
二、 忠县水土流失现状的总体特征 | 第69-71页 |
三、 忠县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 第71页 |
四、 忠县水土流失DEM分析 | 第71-72页 |
第四节 忠县植被盖度遥感分析 | 第72-81页 |
一、 植被盖度遥感模型模拟研究技术流程 | 第73页 |
二、 忠县遥感影象数据大气辐射影响模型模拟校正 | 第73-76页 |
三、 建立植被盖度与植被指数的回归函数关系 | 第76页 |
四、 求算研究区遥感影象2000年的大气辐射影响系数C | 第76页 |
五、 研究区2000年植被指数和植被盖度求算 | 第76-77页 |
六、 第二轮模拟 | 第77页 |
七、 忠县研究区遥感影象各年份的大气辐射影响系数C值和植被指数—植被盖度模拟模型 | 第77-78页 |
八、 忠县研究区最终结果植被指数和植被盖度求算 | 第78-81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指标体系及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 | 第82-94页 |
第一节 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技术流程 | 第82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82-86页 |
一、 本文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 | 第82-83页 |
二、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83-86页 |
第三节 指标因子数据采集与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 | 第86-90页 |
一、 普通地图要素数据采集和信息提取 | 第86页 |
二、 专题地图要素数据采集和信息提取 | 第86-87页 |
三、 GIS缓冲区分级指标因子构建及信息提取 | 第87-88页 |
四、 DEM信息提取 | 第88-90页 |
五、 遥感影象解译数据的信息提取 | 第90页 |
六、 遥感影象数据通过模型或模拟进行信息提取 | 第90页 |
第四节 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景观结构指数信息提取方法 | 第90-93页 |
一、 景观结构指数定义(模型) | 第91页 |
二、 数据准备 | 第91页 |
三、 景观结构指数提取步骤 | 第91-9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忠县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与制图 | 第94-110页 |
第一节 评价模型 | 第94-95页 |
一、 层次分析 | 第94页 |
二、 变权 | 第94-95页 |
三、 模糊评价 | 第95页 |
四、 灰色关联 | 第95页 |
第二节 数值标准化与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95-98页 |
一、 指标因子数值标准化 | 第95-96页 |
二、 指标因子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96-98页 |
第三节 综合评价制图与分析 | 第98-109页 |
一、 忠县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技术流程 | 第98页 |
二、 评价结果 | 第98-104页 |
三、 忠县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状况的结论与生态调控对策 | 第104-10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0-112页 |
一、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二、 研究进展与突破 | 第110-111页 |
三、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111页 |
四、 研究前景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