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6页 |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思路 | 第7-10页 |
1.2 能力设计法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1-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非线性动力分析程序介绍 | 第16-24页 |
2.1 非线性动力分析程序 | 第16-18页 |
2.2 结构模型 | 第18-19页 |
2.3 构件恢复力滞回关系模型 | 第19-24页 |
2.3.1 梁的恢复力滞回关系模型 | 第20-21页 |
2.3.2 柱的恢复力滞回关系模型 | 第21-24页 |
3 多层框架厂房结构设计 | 第24-45页 |
3.1 结构选型 | 第24-26页 |
3.2 内力计算 | 第26-29页 |
3.3 内力组合 | 第29-30页 |
3.4 活荷载不利布置 | 第30-36页 |
3.4.1 活荷载不利布置原则 | 第30-31页 |
3.4.2 对比分析 | 第31-35页 |
3.4.3 小结 | 第35-36页 |
3.5 柱—梁抗弯级差级差调整 | 第36-39页 |
3.6 柱弯矩包络图 | 第39-41页 |
3.7 配筋设计 | 第41-45页 |
4 非线性动力分析前的准备 | 第45-58页 |
4.1 非线性分析数据文件的准备 | 第45-47页 |
4.2 特征点(M_B,N_B)的确定 | 第47-50页 |
4.3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50-58页 |
4.3.1 选波原则 | 第51-53页 |
4.3.2 所选地震波 | 第53-57页 |
4.3.3 归一化处理 | 第57-58页 |
5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评价 | 第58-105页 |
5.1 评价准则 | 第58-59页 |
5.2 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第59-77页 |
5.2.1 8度区结构的反应 | 第59-68页 |
5.2.2 9度区结构的反应 | 第68-77页 |
5.3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 第77-97页 |
5.3.1 8度区结构的反应 | 第77-87页 |
5.3.2 9度区结构的反应 | 第87-97页 |
5.4 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评价 | 第97-105页 |
5.4.1 按总体失效准则 | 第97-99页 |
5.4.2 按局部失效准则 | 第99-105页 |
5.4.2.1 对框架柱变形能力的讨论 | 第100-102页 |
5.4.2.2 对杆件在非线性地震反应中两端同时屈服的统计 | 第102-105页 |
6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A | 第111-114页 |
附录B | 第114-117页 |
附录C | 第117-124页 |
附录D | 第124-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