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支挡结构体系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支挡结构体系的发展 | 第11-13页 |
·支挡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震害分布特征与致灾机理研究 | 第20-35页 |
·地震对边坡的影响 | 第20-22页 |
·边坡的分类 | 第20-21页 |
·边坡震害形式 | 第21-22页 |
·滑坡震害分布特征 | 第22-29页 |
·地震诱发滑坡灾害 | 第22-24页 |
·我国地震滑坡规律 | 第24页 |
·汶川地震滑坡概况 | 第24-29页 |
·滑坡震害致灾机理研究 | 第29-33页 |
·震中距与地震诱发崩滑关系 | 第29-30页 |
·震级与地震诱发崩滑关系 | 第30页 |
·烈度与地震诱发崩滑关系 | 第30页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诱发崩滑关系 | 第30-32页 |
·地震参数与地震诱发崩滑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地震触发滑坡受力过程 | 第33页 |
·汶川地震边坡震害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支挡结构的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 第35-59页 |
·地震条件下支挡结构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8页 |
·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 第35-38页 |
·支挡结构形式 | 第38-42页 |
·墙后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42-48页 |
·距断层的距离及地震动参数 | 第48页 |
·高陡边坡支挡结构的破坏机理分析 | 第48-53页 |
·破坏类型 | 第48-49页 |
·破坏模式及破坏原因 | 第49-53页 |
·汶川地震调查分析与归纳总结 | 第53-56页 |
·汶川地震对抗震设计规范补充修订的作用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高烈度地震区抗滑桩板墙设计方法研究 | 第59-70页 |
·滑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第59-60页 |
·滑桩的设计 | 第60-65页 |
·抗滑桩设计要求和方法 | 第60页 |
·滑坡推力的计算 | 第60-63页 |
·锚固深度及桩底支承条件的确定 | 第63页 |
·刚性桩与弹性桩的区分 | 第63-64页 |
·抗滑桩内力计算 | 第64-65页 |
·抗滑桩板墙桩间挡土板的设计 | 第65-66页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锚索的设计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抗滑桩板墙设计参数影响研究 | 第70-99页 |
·工程概况 | 第70-72页 |
·地形及地质概况 | 第70-71页 |
·工程措施 | 第71-72页 |
·影响滑坡推力的因素分析及计算参数 | 第72-77页 |
·地震参数 | 第73-75页 |
·土性参数 | 第75-77页 |
·算例计算参数 | 第77页 |
·滑坡推力分布形式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7-79页 |
·桩体锚固深度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9-82页 |
·无地震作用下桩体锚固深度的分析 | 第79-80页 |
·地震作用下桩体锚固深度的分析 | 第80-82页 |
·比较分析 | 第82页 |
·桩底支撑条件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2-84页 |
·刚性桩和弹性桩的选用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4-87页 |
·桩间距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7-89页 |
·无地震作用下桩间距的分析 | 第87-88页 |
·地震作用下桩间距的分析 | 第88-89页 |
·比较分析 | 第89页 |
·桩截面尺寸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9-93页 |
·无地震作用下桩截面尺寸的分析 | 第90-91页 |
·地震作用下桩截面尺寸的分析 | 第91-92页 |
·比较分析 | 第92-93页 |
·预应力锚索锚固参数对桩板结构墙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93-98页 |
·预应力锚索锚固参数的分析 | 第93-96页 |
·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锚固参数的分析 | 第96-97页 |
·比较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抗滑桩板墙抗震简化设计和分析方法 | 第99-118页 |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抗滑桩板墙桩身锚固深度的设计研究 | 第99-106页 |
·现行规范抗滑桩(板墙)锚固深度计算方法 | 第99-101页 |
·抗滑桩板墙锚固深度分析和简化设计研究 | 第101-106页 |
·高烈度地震区高陡边坡合理桩间距设计研究 | 第106-112页 |
·现行规范抗滑桩(板墙)桩间距的取值规定 | 第106-107页 |
·抗滑桩板墙合理桩间距分析和简化设计 | 第107-112页 |
·抗滑桩板墙桩身预应力锚索设计计算 | 第112-117页 |
·现行规范对抗滑桩(板墙)预应力锚索设计的规定 | 第112页 |
·抗滑桩(板墙)预应力锚索设计分析和简化设计 | 第112-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