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国际背景 | 第11页 |
·国内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5页 |
·国内外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不同学科对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协调发展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和模型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及其关系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5页 |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5-30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5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6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进程 | 第30-3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质特征 | 第36页 |
·协调发展理论 | 第36-39页 |
·协调及协调度 | 第36-37页 |
·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度 | 第37-39页 |
·系统论 | 第39-45页 |
·系统理论及发展 | 第39-42页 |
·复杂系统理论 | 第42-43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3-45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45-47页 |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第45-46页 |
·区域差异理论 | 第46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46-47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7-49页 |
·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 第47-48页 |
·生态经济系统矛盾理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分析 | 第50-74页 |
·国有林区的界定及特点 | 第50-53页 |
·区域 | 第50-51页 |
·国有林区的界定 | 第51-52页 |
·国有林区的特点 | 第52-53页 |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征及功能 | 第53-61页 |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要素分析 | 第54-55页 |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征 | 第56-58页 |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功能 | 第58-61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殊性及耦合机制 | 第61-67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特殊性 | 第61-64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特殊性 | 第64-65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机制 | 第65-67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运行机理 | 第67-73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作用关系 | 第67-68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 | 第68-69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 | 第69-71页 |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 第71-73页 |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74-96页 |
·区域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 第74-80页 |
·国外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74-77页 |
·国内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77-8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 第80-83页 |
·指标及指标体系 | 第80-81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81-82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82-83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及程序 | 第83-85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 第83-84页 |
·指标筛选的程序 | 第84-8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5-95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85-86页 |
·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86-87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7-94页 |
·指标体系构建中的问题说明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 第96-118页 |
·综合评价方法模型选择 | 第96-112页 |
·综合指数评价法 | 第97-9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99-103页 |
·灰色动态评价法 | 第103-106页 |
·多元统计分析法 | 第106-10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07-111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111-112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112-117页 |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第112-113页 |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113-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6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评价 | 第118-135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历史沿革 | 第118-119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发展概况 | 第119-122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对吉林省发展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22-124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与吉林省比较 | 第126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26-133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27-130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30-131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31-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7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135-163页 |
·数据来源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135-136页 |
·数据的搜集 | 第135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135-13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36-145页 |
·赋权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136-137页 |
·指标权重的生成 | 第137-145页 |
·指标权重最后确定 | 第145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 第145-150页 |
·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145-146页 |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146-149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化趋势 | 第149-150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 | 第150-156页 |
·社会发展水平测度 | 第150-151页 |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151-155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社会发展水平时间演化趋势 | 第155-156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 第156-161页 |
·环境发展水平测度 | 第156-157页 |
·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157-160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环境发展状况时间演化趋势 | 第160-161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相关关系回归分析 | 第161-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8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 第163-200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测度与评价 | 第163-180页 |
·协调度测度 | 第163-164页 |
·协调度范围的确定 | 第164页 |
·协调度评价 | 第164-168页 |
·协调度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评价 | 第168-176页 |
·协调度等级类型 | 第176-180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协调发展度测度与评价 | 第180-190页 |
·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评价 | 第190-193页 |
·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度比较分析 | 第190-192页 |
·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192-193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子评价 | 第193-198页 |
·模型系数分析 | 第194-197页 |
·影响因子分析 | 第197-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200页 |
9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200-207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 第200-201页 |
·发挥“增长极”效应,带动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 | 第200页 |
·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安全仍任重道远 | 第200-201页 |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子的变革措施 | 第201-203页 |
·充分发挥吉林省国有林区的资源优势 | 第201页 |
·调整和优化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结构 | 第201-202页 |
·加强科技教育水平 | 第202-203页 |
·提高人口发展水平 | 第203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203页 |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协调发展措施 | 第203-204页 |
·促进协调发展区和失调衰退区的发展措施 | 第203-204页 |
·延边林管区与吉林森工区的发展措施 | 第204页 |
·促进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 第204-207页 |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要向林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第204-205页 |
·封闭式区际关系发展模式要向互利式区际关系发展模式转变 | 第205页 |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要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 第205-207页 |
10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207-211页 |
·结论 | 第207-20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09-210页 |
·展望 | 第210-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2页 |
附录 | 第222-224页 |
个人简介 | 第2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224-226页 |
导师简介 | 第226-227页 |
致谢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