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 ·前言 | 第16-20页 |
| ·光固化体系 | 第16-17页 |
| ·低聚物 | 第17页 |
| ·活性稀释剂 | 第17-18页 |
| ·光引发剂 | 第18-20页 |
|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特点以及制备途径 | 第20-22页 |
|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特点 | 第20-21页 |
|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途径 | 第21-22页 |
| ·自由基型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 ·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 | 第22-23页 |
| ·蒽醌类大分子光引发剂 | 第23-24页 |
| ·聚硅烷和聚硅氧烷类大分子光引发剂 | 第24-26页 |
| ·樟脑醌类光引发剂 | 第26-27页 |
| ·酰基膦氧类(APO)高分子光引发剂 | 第27-29页 |
| ·联苯甲酰类光引发剂 | 第29-30页 |
| ·阳离子型大分子光引发剂 | 第30-33页 |
| ·含有长链烷基、烷氧基、酯基的阳离子鎓盐 | 第30-31页 |
| ·含有聚氨酯基团的阳离子引发剂 | 第31-32页 |
| ·高分子阳离子引发剂 | 第32页 |
| ·含有多芳环的阳离子引发剂 | 第32-33页 |
|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33-3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二苯甲酮类衍生物光引发剂的合成以及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 第36-50页 |
| ·引言 | 第36-37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 ·HBP-TDI的制备 | 第38页 |
| ·HBP-TDI-HQ-TDI-HBP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紫外光谱 | 第39页 |
| ·实时红外 | 第39-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大分子光引发剂HTCTH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2-43页 |
| ·引发剂浓度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不同胺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光强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单体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含硅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以及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 第50-66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1-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 ·含硅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 ·实时红外 | 第53-55页 |
| ·动态力学分析(DMA) | 第55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 ·引发剂浓度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光强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58页 |
| ·不同胺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不同静置时间对光聚合的影响 | 第59-61页 |
| ·XPS实验 | 第61-63页 |
| ·DMA实验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80页 |
| 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