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 ·植物抗旱机制 | 第14-15页 |
| ·躲旱型 | 第14-15页 |
| ·避旱型 | 第15页 |
| ·耐旱型 | 第15页 |
| ·植物抗旱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15-20页 |
|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植物及牧草抗旱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16-20页 |
|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0-26页 |
| ·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 | 第20-24页 |
| ·cDNA文库的应用 | 第24-25页 |
| ·草类作物全长cDNA克隆与测序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EST技术及应用 | 第26-31页 |
| ·EST技术概述 | 第26页 |
| ·EST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 ·生物信息学在EST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 ·重要农作物及草类作物EST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基因工程改良草类种质资源 | 第31-33页 |
|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无芒隐子草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 第37-51页 |
| ·前言 | 第37-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无芒隐子草种质资源的收集 | 第38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8页 |
| ·PCR扩增与引物筛选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 ·无芒隐子草种群的DNA多态性分析 | 第40-42页 |
| ·Shannon信息指数估计遗传多样性 | 第42-43页 |
| ·Nei指数估计的基因多样性 | 第43页 |
| ·分子变异分析(AMOVA) | 第43页 |
| ·聚类分析 | 第43-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幼苗干旱胁迫特性研究 | 第51-61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 ·材料 | 第51页 |
| ·干旱胁迫处理 | 第51-52页 |
| ·土壤含水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52页 |
| ·叶片气体交换测定 | 第52页 |
|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52-53页 |
| ·色素含量测定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 ·土壤含水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 ·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气体交换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 ·叶绿素荧光变化特征 | 第56-57页 |
| ·色素含量变化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1页 |
| 第四章 无芒隐子草cDNA文库构建及ESTs分析 | 第61-83页 |
| ·前言 | 第61-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71页 |
| ·无芒隐子草干旱胁迫试验 | 第62-63页 |
| ·无芒隐子草cDNA文库的构建 | 第63-68页 |
| ·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 | 第68-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 ·无芒隐子草干旱胁迫试验 | 第71-72页 |
| ·无芒隐子草cDNA文库的构建 | 第72-76页 |
| ·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 | 第76-80页 |
| ·讨论 | 第80-83页 |
| 第五章 无芒隐子草抗旱相关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83-113页 |
| ·前言 | 第83-8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4-92页 |
| ·抗旱相关基因全长cDNA克隆 | 第84-86页 |
| ·无芒隐子草抗旱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86-9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9页 |
| ·抗旱相关基因全长cDNA克隆 | 第92-97页 |
| ·无芒隐子草抗旱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97-109页 |
| ·讨论 | 第109-113页 |
| ·关于全长cDNA判别 | 第109页 |
|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积 | 第109-110页 |
| ·关于外标准品的制备 | 第110页 |
| ·关于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 ·常规RT-PCR、相对定量、绝对定量的比较 | 第111-112页 |
| ·无芒隐子草CsALDH和CsLEA2基因 | 第112-113页 |
| 第六章 无芒隐子草CsALDH和CsLEA2基因转化拟南芥研究 | 第113-126页 |
| ·前言 | 第11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7页 |
| ·材料 | 第113-114页 |
| ·应用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表达载体 | 第114-115页 |
| ·电转化 | 第115-116页 |
| ·拟南芥真空转化法 | 第116页 |
| ·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116-1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4页 |
| ·应用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表达载体 | 第117-123页 |
| ·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123-124页 |
| ·讨论 | 第124-12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 ·全文结论 | 第126-127页 |
|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7页 |
| 附录一 缩略词 | 第147-148页 |
| 附录二 实验所用的关键酶和试剂 | 第148-149页 |
| 附录三 溶液配方 | 第149-151页 |
| 附录四 实验中用到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 | 第151-152页 |
| 附录五 载体 | 第152-156页 |
| 在读期间已发表或拟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