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课题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城乡协调发展相关研究述评第11-14页
     ·城乡经济协调度测度第11-12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第12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第12-13页
     ·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对策第13页
     ·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与模式探讨第13-14页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4-16页
第2章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第16-22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16-18页
     ·“刘易斯”模型第16页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第16-17页
     ·乔根森模型第17页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第17-18页
     ·“城市偏向”理论第18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第18页
   ·城乡空间结构理论第18-22页
     ·“增长极”理论第18-19页
     ·区域网络战略和城乡网络化发展理论第19-20页
     ·城乡一体化理论第20页
     ·城乡空间结构理论的启示第20-22页
第3章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第22-33页
   ·概念使用及其解释第22-24页
     ·城市与乡村第22-23页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23-24页
   ·城市经济发展第24-27页
     ·城市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第24-25页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逻辑框架第25-26页
     ·城镇体系结构优化与城镇发展第26-27页
   ·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间协调发展第27-30页
     ·乡村发展与城乡经济协调的相互作用第27-28页
     ·农业产业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第28-29页
     ·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第29-30页
   ·城乡关系的协调演进第30-33页
     ·市场机制推动城乡关系协调演进的机理第31页
     ·政府调控推动城乡关系协调演进的机理第31-33页
第4章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程度评价第33-46页
   ·城乡经济协调程度评价方法第33-34页
     ·城乡子系统发展综合指数的测算第33页
     ·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第33-34页
   ·城乡经济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37页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第34页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4-35页
     ·城乡协调度评价标准的确定第35-37页
   ·福建省地区城乡经济协调程度的测算第37-42页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7-39页
     ·计算结果第39-42页
   ·原因分析第42-46页
     ·城市化滞后,城镇带动能力不足第42页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第42-43页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品供给不足第43-44页
     ·分割城乡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关系演进不协调第44页
     ·地区利益对城乡经济地域差异的放大作用第44-46页
第5章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46-59页
   ·沿海、内陆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条件分析第46-51页
     ·沿海、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概况第46-47页
     ·沿海、内陆地区发展定位和作用第47-48页
     ·沿海、内陆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现状与问题第48-51页
   ·沿海、内陆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选择第51-53页
     ·沿海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51-53页
     ·内陆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53页
   ·沿海与内陆协调框架的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想第53-56页
     ·沿海与内陆协调框架下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第53-54页
     ·沿海与内陆协调框架的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54-56页
   ·沿海、内陆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建设重点第56-59页
     ·沿海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建设重点第56-57页
     ·内陆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建设重点第57-59页
第6章 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第59-66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城市化进程第59-60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59页
     ·发挥竞争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第59页
     ·完善城镇布局第59页
     ·加强为城镇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第59-60页
   ·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第60-61页
     ·加强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第60页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第60-61页
     ·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第61页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第61页
   ·制度创新,完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的制度框架第61-63页
     ·改善土地市场环境建设,积极培育土地置换市场第61-62页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第62页
     ·建立健全补偿制度,提高乡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第62-63页
     ·完善城乡发展调控制度,确保调控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第63页
     ·建立协调机构,保证调控的高效、公正第63页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的平台第63-64页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第63-64页
     ·信息设施的建设第64页
     ·加强乡村市场体系建设第64页
   ·空间分类指导,统筹全省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第64-66页
第7章 结语第66-68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66页
   ·论文创新第66页
   ·研究展望第66-68页
附录第68-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历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地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