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引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三)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二、“逃避自由”思想内容 | 第18-44页 |
(一) 《逃避自由》理论主旨 | 第18-25页 |
(二) 现代自由的根源 | 第25-29页 |
1. “个体化”过程 | 第25-26页 |
2. 现代自由根源及演变 | 第26-29页 |
(三) 自由与现代性 | 第29-38页 |
1. 自由与现代性概念 | 第29-30页 |
2. 自由与现代性关系 | 第30-35页 |
3. 逃避自由机制 | 第35-38页 |
(四) 自由现实与现代性扬弃 | 第38-44页 |
1. 进行经济变革并倡导建立计划经济 | 第39-40页 |
2. 进行政治变革并保证个人积极参与决定社会事务 | 第40-42页 |
3. 进行文化变革并通过爱和劳动促进个性发展 | 第42-44页 |
三、弗罗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 第44-58页 |
(一) 弗罗姆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 | 第44-49页 |
1. 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若干基本观点 | 第44-46页 |
2.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部分的基本分析工具 | 第46-47页 |
3. 继承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重建 | 第47-49页 |
(二) 弗罗姆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 | 第49-58页 |
1. 弗罗姆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 第50-51页 |
2. 弗罗姆发展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 第51-55页 |
3. 弗罗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 第55-56页 |
4. 弗罗姆发展了对微观层面研究视角的利用 | 第56-58页 |
四、“逃避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58-70页 |
(一) “逃避自由”思想理论价值 | 第58-61页 |
1. 宏观机制与微观层面并重 | 第58-59页 |
2. 创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性格学说 | 第59-61页 |
3. 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第61页 |
(二) “逃避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 第61-70页 |
1. 避免走西方社会的老路而正确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 第62-64页 |
2. 抛弃机械趋同制下的消极自由转而获取积极自由 | 第64-66页 |
3. 科学发展观是对消极自由的超越和扬弃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