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宝丸促进骨折愈合(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 骨折愈合的基础 | 第11页 |
| 2.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第11-14页 |
| ·病因病机 | 第11页 |
| ·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 第11-14页 |
| ·单味中药 | 第12页 |
| ·复方中药 | 第12-13页 |
| ·中药离子透入 | 第13页 |
| ·针灸 | 第13-14页 |
| ·中药外用 | 第14页 |
| ·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 | 第14页 |
| 3. 现代医学对骨折愈合的认识和治疗 | 第14-16页 |
|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 第14-15页 |
| ·局部因素 | 第14页 |
| ·血运不足 | 第14页 |
| ·机械性原因 | 第14页 |
| ·感染 | 第14页 |
| ·全身因素 | 第14-15页 |
| ·其它方面 | 第15页 |
| ·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 第15-16页 |
| ·药物 | 第15页 |
| ·生物属性物质 | 第15页 |
|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 第15页 |
| ·骨诱导因子 | 第15页 |
| ·其他 | 第15-16页 |
| ·计算机辅助的微创技术 | 第15-16页 |
| ·纳米医学在骨科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基因治疗 | 第16页 |
| ·复合材料 | 第16页 |
| ·骨组织工程 | 第16页 |
| ·微量元素与骨折愈合 | 第16页 |
| 4. 结语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7页 |
| 1.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第18-19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 ·分组 | 第19页 |
| ·处理 | 第19页 |
| ·药品名称、剂型及规格 | 第19页 |
| ·处理方法 | 第19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9-21页 |
| ·临床症状积分 | 第19-20页 |
| ·骨折愈合评判标准及量化分值表 | 第20页 |
| ·骨痂网格量化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 ·相关生化指标 | 第21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 4. 疗效判定 | 第21页 |
| ·骨折愈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 ·外伤性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第21页 |
| 5.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 6. 临床资料 | 第21-22页 |
|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 7. 治疗结果 | 第22-27页 |
| ·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观察 | 第23页 |
| ·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观察 | 第23页 |
| ·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观察 | 第23-24页 |
| ·两组治疗2、4、6周后骨折愈合程度观察 | 第24页 |
| ·两组治疗2、4、6周后骨痂生长情况 | 第24-25页 |
| ·两组治疗前,治疗2、4、6周后症状积分观察 | 第25页 |
|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观察 | 第25-26页 |
|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26页 |
|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观察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31页 |
| 1. 立法依据 | 第27-28页 |
| ·肾主骨 | 第27页 |
| ·肝肾同源 | 第27页 |
| ·脾肾相关 | 第27-28页 |
| 2. 治疗原则 | 第28页 |
| 3. 方药分析 | 第28-29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9页 |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29-31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 附录 | 第36-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发表文章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