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司法回避制度概述 | 第9-14页 |
第一节 回避与回避制度 | 第9-10页 |
第二节 司法回避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司法回避制度的分类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我国司法回避制度的立法与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一节 我国司法回避制度的相关立法 | 第14-15页 |
一、三大诉讼法中关于司法回避的规定 | 第14-15页 |
二、司法解释中关于司法回避的规定 | 第15页 |
第二节 我国司法回避制度实施的现状 | 第15-18页 |
第三章 我国司法回避事由分析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司法回避事由的内容 | 第18-22页 |
一、法官为案件当事人或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 第18-19页 |
二、法官与案件当事人或代理人有较亲近的亲属关系 | 第19页 |
三、法官曾是本案其他诉讼参加人且参与了本案诉讼活动 | 第19-20页 |
四、法官曾参与该诉讼案件的前审裁判程序 | 第20页 |
五、法官有妨碍司法公正的情形或已形成某种偏见 | 第20-21页 |
六、法官与案件当事人的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当前司法回避事由的合理性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现行司法回避事由的运行障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无因回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26-43页 |
第一节 无因回避的概念与特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设立无因回避制度的必要性与法律价值 | 第28-34页 |
一、设立无因回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二、设立无因回避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31-34页 |
第三节 我国无因回避制度的内容设置 | 第34-39页 |
一、无因回避申请提出的时间 | 第35-36页 |
二、无因回避申请提出的效力 | 第36-37页 |
三、无因回避申请提出的次数 | 第37-38页 |
四、无因回避制度的运行程序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建立无因回避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 | 第39-43页 |
一、法院内部登记司法人员的社会关系 | 第40页 |
二、建立上一级法院回避复议审查制度 | 第40-41页 |
三、建立应当自行回避而不回避的追究制度 | 第41页 |
四、违反回避制度(并造成后果)的法律后果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