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页 |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不足之处 | 第18页 |
| 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18-28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农村民间金融的类型 | 第20-28页 |
| ·国外农村民间金融的类型 | 第20-22页 |
| ·我国传统的农村民间金融类型 | 第22-26页 |
| ·我国新型的农村民间金融类型 | 第26-28页 |
| 3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特点 | 第28-31页 |
| ·在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融资非常活跃 | 第28页 |
| ·我国民间融资形式多样,并且有地区差异性 | 第28-29页 |
| ·民间融资的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 第29页 |
| ·民间融资的公开程度逐渐加强 | 第29页 |
| ·农村民间借贷资金用途的多样性 | 第29-30页 |
| ·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两极分化 | 第30-31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 | 第31-33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 第33-37页 |
| ·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 | 第33-35页 |
| ·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 | 第35-36页 |
| ·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 | 第36-37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实证——以山东省为例 | 第37-40页 |
| ·山东省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7-38页 |
| ·山东省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相关性模型构建 | 第38-40页 |
| 4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风险与防范 | 第40-43页 |
| ·经营风险 | 第40-41页 |
| ·社会风险 | 第41-42页 |
| ·制度风险 | 第42页 |
| ·道德风险 | 第42-43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市场化与高利贷反思 | 第43-44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化问题 | 第44-45页 |
| 5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 | 第45-54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5-48页 |
| ·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和打击非法活动 | 第45-47页 |
| ·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有效连接问题 | 第47页 |
| ·组建区域性民营银行 | 第47-48页 |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的构建 | 第48-54页 |
| ·法制环境的构建 | 第48-49页 |
| ·信用环境的构建 | 第49-50页 |
| ·市场环境的构建 | 第50-52页 |
| ·监管环境的构建 | 第52-53页 |
| ·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有效分散风险 | 第53-54页 |
| 6 结论与后续研究 | 第54-56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