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第2章 旅游、游憩相关理论 | 第19-31页 |
| ·旅游及旅游资源 | 第19-22页 |
| ·旅游 | 第19-20页 |
| ·旅游资源 | 第20-22页 |
| ·游赏及风景资源 | 第22-25页 |
| ·游赏 | 第22页 |
| ·风景资源 | 第22-25页 |
| ·游憩及游憩资源 | 第25-31页 |
| ·游憩 | 第25-26页 |
| ·游憩资源 | 第26-28页 |
| ·游憩资源和风景资源、旅游资源比较 | 第28-29页 |
| ·森林游憩资源 | 第29-31页 |
| 第3章 森林游憩资源评价体系 | 第31-39页 |
| ·森林游憩资源评价体系特点 | 第31-32页 |
| ·森林游憩资源评价体系性质 | 第32页 |
| ·评价思路 | 第32-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9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4页 |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4-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39页 |
| 第4章 基于ArcGIS的森林游憩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 第39-48页 |
| ·GIS技术及ArcGIS软件 | 第39-42页 |
| ·GIS技术概述 | 第39页 |
| ·ArcGIS软件的特点 | 第39-41页 |
| ·ArcGIS功能及模块选择 | 第41-42页 |
| ·基于ArcGIS的评价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 ·评价指标量化 | 第43-48页 |
| ·现行的量化方法 | 第44-45页 |
|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框架 | 第45-48页 |
| 第5章 济南南部山区(西片)游憩资源评价 | 第48-82页 |
| ·项目概况 | 第48-51页 |
| ·规划范围 | 第48页 |
| ·现状介绍 | 第48-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61页 |
| ·数据来源 | 第51-52页 |
| ·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 第52-54页 |
|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 | 第54-61页 |
| ·基于ArcGIS游憩活动适宜性评价 | 第61-82页 |
| ·野营 | 第61-68页 |
| ·攀岩 | 第68-74页 |
| ·采摘 | 第74-79页 |
| ·规划区域游憩活动适宜性评价 | 第79-80页 |
| ·规划区域游憩活动规划建议 | 第80-82页 |
| 第6章 分析与总结 | 第82-86页 |
| ·研究主要成果 | 第82-84页 |
| ·明确游憩与旅游、风景的概念和特性 | 第82页 |
| ·建立游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82-83页 |
| ·发挥ArcGIS在森林游憩资源适宜性评价方面的优势 | 第83页 |
| ·构建基于ArcGIS的游憩资源评价模型 | 第83-84页 |
| ·研究中的难点及未解决的问题 | 第84-86页 |
| ·考虑因素更为全面 | 第84页 |
| ·进一步减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 第84页 |
| ·更好的量化游憩活动指标 | 第84-85页 |
| ·增加游憩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附录 A 表格索引 | 第90-92页 |
| 附录 B 图片索引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