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致谢第8-11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我国严峻的固体废物污染现实第11页
   ·我国现行废物管理工作的重新审视第11-14页
     ·"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第12-13页
     ·"污染者付费"制度第13-14页
第二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第14-22页
   ·EPR制度的内涵第14-15页
   ·EPR的理论基础第15-19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15-16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16-17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页
     ·生态伦理第17-18页
     ·环境权理论第18-19页
     ·外部性内部化理论第19页
   ·EPR制度的要素分析第19-22页
     ·主体第19-20页
     ·客体第20页
     ·内容第20-22页
第三章 我国构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必要性论证第22-25页
   ·从防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方面来考量第22页
   ·从规制企业经济行为,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来考量第22-23页
   ·从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来考量第23页
   ·从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考量第23-25页
第四章 我国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可行性分析第25-28页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第25-27页
     ·EPR制度实施的生态收益第25-26页
     ·EPR制度实施的经济收益第26-27页
   ·我国相关立法实践,已为该制度的实施的奠定了立法和司法实践基础第27-28页
第五章 我国运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悉第28-32页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的困境第28-30页
     ·我国当前环境法治状况与EPR制度运行困境第28-29页
     ·环境法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政策性及其引发的公众意识障碍制约了EPR制度的公信力第29页
     ·EPR制度本身缺乏雄厚的理论研究基础第29-30页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困境的出路探悉第30-32页
     ·EPR制度的设定应当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质性要求第30页
     ·协调好EPR制度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关系第30-31页
     ·防止EPR制度的运行出现弊病第31-32页
第六章 有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立法概述第32-37页
   ·各国立法概述第32-35页
     ·瑞典第32页
     ·德国第32页
     ·日本第32-33页
     ·美国第33页
     ·其他国家和组织第33-34页
     ·国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要特点第34-35页
   ·我国的国内立法情况分析第35-37页
     ·关于EPR制度的相关规定第35-36页
     ·反思EPR制度在立法领域中的缺失第36-37页
第七章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思考第37-46页
   ·EPR制度的法治体系第37-41页
     ·明确立法指导的原则第37页
     ·提高立法位阶第37-38页
     ·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第38页
     ·具有我国特色的EPR制度权利义务内容第38-40页
     ·实行环境行政行为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第40页
     ·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第40-41页
   ·EPR制度的辅助体系第41-43页
     ·构建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第41-42页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第42页
     ·培育公众绿色消费理念第42页
     ·提倡绿色设计观念第42-43页
     ·建立生产者责任组织(PRO)第43页
   ·EPR制度的经济政策体系第43-46页
     ·完善有关EPR制度的环境税费制度第43-44页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第44-46页
第八章 余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启示第46-48页
   ·法学研究的粗放抑或集约第46页
   ·法治实践的求同抑或存异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书历史—对柯林·约翰逊小说的解读
下一篇:生存与超越--当代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