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地表水环境容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水环境问题 | 第14页 |
·污染控制对策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水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其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水环境容量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水环境”的概念 | 第22-23页 |
·“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23-24页 |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24-25页 |
·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 第25-26页 |
·水环境容量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要素 | 第27-28页 |
·水环境容量确定原则 | 第28-30页 |
3 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设计 | 第30-42页 |
·地表水环境容量一般计算方法 | 第30-33页 |
·解析公式法 | 第30-31页 |
·模型试错法 | 第31-32页 |
·系统最优化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淮南市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设计 | 第33-42页 |
·总体思路 | 第33页 |
·工作程序 | 第33-34页 |
·核算参数取值 | 第34-37页 |
·技术问题处理设计 | 第37-42页 |
4 淮南市区域环境背景 | 第42-5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2-46页 |
·地理环境 | 第42-43页 |
·气象环境 | 第43页 |
·主要水系 | 第43-44页 |
·自然资源 | 第44-46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46-49页 |
·城市现状 | 第46-47页 |
·城市建设 | 第47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47-48页 |
·主导工业格局 | 第48-49页 |
·水资源状况 | 第49-51页 |
·降水时空分布 | 第49-50页 |
·蒸发时空分布 | 第50页 |
·水资源分布 | 第5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50-51页 |
·给排水状况 | 第51-54页 |
5 淮南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核算 | 第54-80页 |
·环境功能区划和控制单元确定 | 第54-60页 |
·环境功能区域划分 | 第54-57页 |
·环境控制单元确定 | 第57-58页 |
·排污沟口概化 | 第58-59页 |
·水质监测断面设置 | 第59-60页 |
·污染源调查 | 第60-67页 |
·污染源调查范围 | 第60-64页 |
·关键系数选取 | 第64页 |
·技术路线 | 第64-66页 |
·调查校核 | 第66-67页 |
·水质模型与容量计算 | 第67-80页 |
·建立水质模型 | 第67-70页 |
·容量计算 | 第70-77页 |
·容量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6 淮南市地表水容量核算方法合理性分析 | 第80-90页 |
·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 第80-85页 |
·一二维模型的区别 | 第80-81页 |
·二维模型计算 | 第81-84页 |
·计算模型合理性分析 | 第84-85页 |
·氨氮衰减系数取值的合理性 | 第85-90页 |
·氨氮衰减系数的确定 | 第85-87页 |
·氨氮衰减系数取值不同的情况下一维环境容量 | 第87页 |
·氨氮衰减系数取值合理性分析 | 第87-90页 |
7 结语 | 第90-92页 |
·成果与结论 | 第90-91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