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1 引言 | 第15-38页 |
·大花蕙兰概况 | 第15-16页 |
·大花蕙兰的来源 | 第15页 |
·大花蕙兰的形态特征 | 第15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兰属育种概述 | 第16-22页 |
·兰属育种发展简史 | 第16-18页 |
·育种手段 | 第18-19页 |
·种子萌发 | 第19页 |
·我国的兰属育种研究 | 第19-20页 |
·国外兰属的育种研究 | 第20-21页 |
·兰属的育种展望 | 第21-22页 |
·大花蕙兰的育种 | 第22-30页 |
·大花蕙兰育种的主要亲本及其分布 | 第22-25页 |
·主要的育种方法及手段 | 第25-26页 |
·大花蕙兰的遗传规律 | 第26-29页 |
·品种选育新动向 | 第29-30页 |
·大花蕙兰的生长特性和幼苗栽培 | 第30-35页 |
·生长特性 | 第31页 |
·大花蕙兰幼苗的栽培养护 | 第31-3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2 引进大花蕙兰品种形态特征简介 | 第38-44页 |
3 品种分类研究 | 第44-55页 |
·品种二元分类 | 第44-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大花蕙兰的品种分类依据 | 第44页 |
·分类方案 | 第44-45页 |
·分类结果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品种的数量分类 | 第4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结果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4 部分大花蕙兰品种的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 | 第55-77页 |
·染色体观察 | 第55-57页 |
·材料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核型分析 | 第57-73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图 | 第58-60页 |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模式图 | 第60-62页 |
·16个大花蕙兰的品种的染色体参数 | 第62-67页 |
·16个大花蕙兰品种的核型参数及核型 | 第67-69页 |
·核型聚类分析 | 第69-73页 |
·讨论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大花蕙兰部分品种系谱分析 | 第77-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97页 |
·各品种中原生种的贡献率 | 第78-80页 |
·24个品种的育种简史 | 第80-82页 |
·24个品种形成过程中原生种参与杂交的世代和次数 | 第82-84页 |
·对系谱检索结果的分析 | 第84-91页 |
·大花蕙兰育种进程的主要育种亲本 | 第91-92页 |
·引进品种中10代内曾经做为杂交亲本参与育种的情况 | 第92-94页 |
·大花蕙兰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大花蕙兰花粉活性研究 | 第99-109页 |
·大花蕙兰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 第99-106页 |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方法 | 第99-10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讨论 | 第105-106页 |
·花粉贮藏研究 | 第106-108页 |
·材料 | 第106页 |
·方法 | 第10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7页 |
·讨论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7 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试验 | 第109-115页 |
·材料 | 第109页 |
·方法 | 第10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试验中的杂交组合 | 第109-111页 |
·人工授粉后7个月保留下来的杂交组合 | 第111-112页 |
·讨论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8 大花蕙兰的果实发育 | 第115-121页 |
·大花蕙兰果实的生长动态 | 第115-1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15页 |
·试验方法 | 第11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讨论 | 第116-117页 |
·大花蕙兰的落果 | 第117-11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7-118页 |
·讨论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9 大花蕙兰种子的非共生萌发研究 | 第121-164页 |
·大花蕙兰的果实和种子 | 第121-1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3页 |
·讨论 | 第123页 |
·非共生萌发的技术体系研究 | 第123-1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4-125页 |
·不同的采收时期对萌发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播种密度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生长调节物质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活性炭对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对光照的需求 | 第132-133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大花蕙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不同酸碱度对大花蕙兰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杂交组合对培养基的不同要求 | 第137-141页 |
·糖的浓度对萌发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大花蕙兰的种子萌发过程 | 第143-1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3页 |
·讨论 | 第143-144页 |
·萌发后的原球茎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效应 | 第144-1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5-149页 |
·讨论 | 第149-150页 |
·不同培养基对出瓶苗质量的影响 | 第150-1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0-160页 |
·讨论 | 第160页 |
·后代群体的选留 | 第160-161页 |
·后代群体数量 | 第160页 |
·选择 | 第160-161页 |
·试验形成的后代群体 | 第161页 |
·大花蕙兰非共生萌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从萌发培养基转接生根培养基 | 第161页 |
·褐化 | 第161-162页 |
·出瓶 | 第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10 部分大花蕙兰品种及杂种后代的AFLP分析 | 第164-1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4-170页 |
·试验材料及其来源 | 第164-165页 |
·主要试剂 | 第165页 |
·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165-166页 |
·AFLP操作流程 | 第166-170页 |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1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0-175页 |
·品种和杂交后代的聚类结果 | 第170-174页 |
·品种亲本和杂交后的谱带比较 | 第174-175页 |
·讨论 | 第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11 结论与建议 | 第177-181页 |
图版 | 第181-183页 |
附录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1页 |
个人简介 | 第191-193页 |
导师简介 | 第193-195页 |
致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