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3-33页 |
·选题背景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21-30页 |
·软件外包 | 第21-25页 |
·人力资本 | 第25-27页 |
·人力资源开发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预期目标 | 第32-33页 |
2 文献综述与基本问题 | 第33-47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3-35页 |
·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内容 | 第33-35页 |
·人力资本理论简单述评 | 第35页 |
·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35-41页 |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35-36页 |
·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36-39页 |
·人力资源开发基本问题 | 第39-41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基本问题 | 第41-47页 |
·软件外包特征 | 第41-43页 |
·软件产品与人力资本 | 第43-46页 |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第46-47页 |
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分析 | 第47-78页 |
·软件外包市场分析 | 第47-54页 |
·软件外包市场发展状况 | 第47-49页 |
·国际软件外包市场竞争态势 | 第49-50页 |
·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我国软件外包存在的瓶颈 | 第52-54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分析 | 第54-62页 |
·软件人才成长链分析 | 第54-56页 |
·软件外包过程人才分析 | 第56-57页 |
·软件外包人才类型分析 | 第57-58页 |
·软件外包人才个体能力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软件外包人才群体智力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人力资源的“公共地悲剧” | 第62-68页 |
·博弈过程分析 | 第62-64页 |
·博弈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培训投资者的博弈 | 第65-68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68-78页 |
·软件人才数量分析 | 第68-71页 |
·软件人才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软件外包人才现状分析 | 第74-76页 |
·原因分析 | 第76-78页 |
4 中外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 第78-104页 |
·“精英教育为主”的美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第78-88页 |
·美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概况 | 第78-79页 |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第79-83页 |
·美国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 第83-88页 |
·“职业教育为主”的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第88-95页 |
·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概况 | 第88-89页 |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 第89-90页 |
·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典范 | 第90-95页 |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开发模式 | 第95-104页 |
·国内现有软件外包人才开发模式 | 第95-98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98-104页 |
5 基于价值网理论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第104-133页 |
·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 第104-117页 |
·人才培养观念创新 | 第104-109页 |
·培养模式创新 | 第109-111页 |
·课程设置创新 | 第111-117页 |
·价值网理论与构建模式研究 | 第117-121页 |
·价值网概念及其特征 | 第117-118页 |
·价值网构建模式研究 | 第118-121页 |
·基于价值网的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第121-129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的原则 | 第121-123页 |
·传统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 第123-124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系统构建 | 第124-126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子系统构建 | 第126-129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创新性分析 | 第129-133页 |
·三维互动共赢的开发系统 | 第129-130页 |
·全面系统化的开发系统 | 第130页 |
·企业充分参与的开发系统 | 第130-133页 |
6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133-157页 |
·山东省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33-139页 |
·山东软件产业基本状况 | 第133-135页 |
·山东软件产业发展瓶颈 | 第135-137页 |
·山东省软件外包人才现状 | 第137-138页 |
·山东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问题分析 | 第138-139页 |
·华信师创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9-147页 |
·华信师创简介 | 第139-140页 |
·“高校实训”介绍 | 第140-142页 |
·华信师创人才培训状况 | 第142-143页 |
·问题分析 | 第143-146页 |
·华信师创症结 | 第146-147页 |
·华信师创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 第147-151页 |
·战略制定 | 第147-148页 |
·把握市场 | 第148页 |
·培训创新 | 第148-150页 |
·环境支持 | 第150-151页 |
·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养“333”体系 | 第151-157页 |
·培训范围突出三个面向 | 第151-153页 |
·培训模式实施三个结合 | 第153-155页 |
·培训主体加强三个沟通 | 第155-157页 |
7 结论、创新点与对策建议 | 第157-163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57-159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157-158页 |
·创新点 | 第158-159页 |
·对策建议 | 第159-162页 |
·针对各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 第159-160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方向 | 第160-161页 |
·软件外包人力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2-163页 |
附录 A 中国部分通过 CMM3(含 CMMI3)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 | 第163-167页 |
附录 B 印度出口额排前十名的软件 | 第167-168页 |
附录 C 中国软件外包前20 家企业 | 第168-169页 |
图与附表清单 | 第169-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