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由“周播版”《鲁豫有约》透视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建构 | 第7-16页 |
第一节: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品牌建构的必要性 | 第7-9页 |
(一) 大背景:电视谈话节目进入竞争时代 | 第7页 |
(二) 紧迫性:电视谈话节目的同质竞争现状 | 第7-9页 |
一 相互间模仿克隆的始终存在——易造成某种谈话节目类型、风格的扎堆出现 | 第7-8页 |
二 节目现场环节的设置日益趋同化 | 第8页 |
三 受众定位不够细分——大部分都选择定位大众 | 第8页 |
四 播出时段较为集中 | 第8-9页 |
(三) 对策:品牌战略的引入 | 第9页 |
第二节:“周播版”《鲁豫有约》品牌建构的策略分析 | 第9-15页 |
(一) 节目基本形态描述 | 第10页 |
(二) 节目品牌建构具体步骤 | 第10-15页 |
第三节:由《鲁豫有约》品牌建构得出的启示 | 第15-16页 |
(一) 充分利用频道资源优势,形成良性的品牌打造产业链 | 第15页 |
(二) 通过“节目理念”形成品牌的深层识别系统 | 第15-16页 |
第二章:“品牌”不是永久的金字招牌 | 第16-18页 |
(一) 流星般的消失:我国品牌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生命周期短现象 | 第16页 |
(二) 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 | 第16-17页 |
(三) 无法摆脱的受众不忠诚行为 | 第17页 |
(四) 品牌电视谈话节目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症结 | 第17-18页 |
一 题材枯竭的危机 | 第17-18页 |
二 模式化的危机 | 第18页 |
三 高处不胜寒的危机 | 第18页 |
第三章:品牌电视谈话节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第18-40页 |
第一节:品牌电视谈话节目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 第19-22页 |
(一) 电视谈话节目将始终是主流类型的电视节目 | 第19-21页 |
一 主要诉诸听觉,符合现在电视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 | 第19页 |
二 在满足人们相互交流渴望方面优于其他节目类型的关键性识别因素 | 第19-21页 |
1 人际直接交流 | 第20页 |
2 谈话的“场”式传播 | 第20页 |
3 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 第20页 |
4 动态的撞击 | 第20页 |
5 信息渠道的优化组合 | 第20-21页 |
三 节目制作成本相对低廉 | 第21页 |
(二) 成为品牌节目后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 第21-22页 |
一 大多数节目只是处于“品牌老化”阶段,仍能引起受众相对高的关注度 | 第21页 |
二 更多的附加经济价值与新经济增长点 | 第21-22页 |
第二节:实现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常规做法 | 第22-23页 |
(一) 改版 | 第22页 |
(二) 多种方式提高栏目知名度 | 第22-23页 |
(三) 媒体联动 | 第23页 |
(四) 跨媒体经营 | 第23页 |
第三节:具体个案——《鲁豫有约》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 第23-37页 |
(一) 《鲁豫有约》改版前后对比 | 第24页 |
(二) 节目本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 第24页 |
一 主持人陈鲁豫独特气质的不可复制性 | 第24页 |
二 “讲故事”的方法 | 第24页 |
(三) 改版后即将面临的问题 | 第24-25页 |
一 制播分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成为了根本前提 | 第24-25页 |
二 播出平台大了制约也大——“凤凰卫视独特的话语空间”优势减小 | 第25页 |
三 日播的节目量——节目制作上面临强大的压力 | 第25页 |
四 选题的宽泛化导致原先培育的特定受众群流失 | 第25页 |
(四) 改版实践中的几点明显改变 | 第25-37页 |
一 盈利模式:逐渐摆脱了依靠广告冠名的单一盈利模式,代之以多元盈利模式,大大降低栏目的经营风险 | 第25-27页 |
二 生产流水线:由单一编导负责制到编委会牵头制 | 第27页 |
三 选题:变被动为主动,开掘出人无我有的选题资源 | 第27-37页 |
第四节 品牌电视谈话节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我见 | 第37-40页 |
(一) 栏目运营上致力于多元盈利模式的构造 | 第37页 |
(二) 节目制作上体现差异化原则 | 第37-38页 |
(三) 来自《奥普拉.温弗瑞秀》的启示 | 第38-40页 |
一 结合节目所倡导的理念来对主持人个人品牌进行打造 | 第38-39页 |
二 通过节目品牌效应切实增强节目的“服务性”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