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一、恐怖主义及恐怖主义犯罪概述 | 第9-17页 |
(一) 恐怖主义的定义 | 第9-12页 |
1. 词典解释 | 第9-10页 |
2. 法律解释 | 第10页 |
3. 学者解释 | 第10-12页 |
(二) 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 | 第12-14页 |
(三) 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特征 | 第14-17页 |
1. 目的的政治性 | 第14-15页 |
2. 手段的极端破坏性 | 第15页 |
3. 后果的恐怖性 | 第15页 |
4. 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 第15-16页 |
5. 侵害对象的象征性 | 第16-17页 |
二、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恐怖主义犯罪形势及威胁 | 第17-25页 |
(一) 当前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 攻击目标的泛化 | 第17-18页 |
2. 追求大规模杀伤 | 第18页 |
3. 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 | 第18页 |
4. 恐怖主义势力与宗教联系密切 | 第18-19页 |
5. 国际化更趋明显 | 第19页 |
6. 攻击工具和载体明显变化 | 第19页 |
(二) 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潜在和现实的恐怖主义威胁 | 第19-23页 |
1. 来自境外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 | 第19-20页 |
2. 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 | 第20-21页 |
3. “法轮功”邪教组织 | 第21-22页 |
4. 个别造势的极端团体或极端个人 | 第22页 |
5. 社会矛盾变化诱发的个别恐怖犯罪分子 | 第22-23页 |
(三) 北京奥运会恐怖分子可能袭击的对象及可能采取的袭击方式 | 第23-25页 |
1. 可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 | 第23-24页 |
2. 恐怖分子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袭击北京奥运会 | 第24-25页 |
三、历届奥运会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25-36页 |
(一) 奥运会上发生过的恐怖主义活动及未遂的恐怖袭击情况 | 第25-27页 |
(二)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反恐措施 | 第27-29页 |
1. 组建专门反恐安保机构,确保信息指挥有效畅通 | 第27-28页 |
2. 建立危机反应机制,细化安保责任分工 | 第28页 |
3. 合理分配资源,加强对奥运村、奥运场馆等恐怖袭击“重点目标区”的保护 | 第28-29页 |
4. 组建专门队伍,强化防生化恐怖袭击 | 第29页 |
(三) 悉尼奥运会的反恐措施 | 第29-31页 |
1. 建立精干高效的奥运安保指挥中心 | 第29页 |
2. 重视奥运安保前期调研和规划 | 第29-30页 |
3. 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于奥运安保 | 第30页 |
4. 制定奥运反恐特别法规 | 第30页 |
5. 调集精干人员充实警力 | 第30-31页 |
6. 重点加强奥运村反恐安保 | 第31页 |
(四) 雅典奥运会的反恐措施 | 第31-34页 |
1. 建设高效的奥运安保指挥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2. 科学合理部署全国安保力量投入奥运安保 | 第32页 |
3. 使用世界资源防止恐怖主义 | 第32-33页 |
4. 使用国际最新的安保设备和技术,强化奥运安保措施的效能 | 第33页 |
5. 广泛深入全面开展安保人员培训 | 第33-34页 |
(五) 各国奥运反恐措施带给北京奥运会反恐工作的启示 | 第34-36页 |
1. 确定合理的安保措施和投入 | 第34页 |
2. 要建立运转有序的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行系统 | 第34页 |
3. 加强奥运安保相关的培训并定期演练 | 第34页 |
4. 积极开展奥运安保合作,开展富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 第34-35页 |
5. 要加强对安保人员意识的培养 | 第35-36页 |
四、北京奥运会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及措施 | 第36-47页 |
(一) 加强防范恐怖犯罪公众教育,增强公众对恐怖主义的防范意识 | 第37页 |
(二) 强化反恐指挥体系,加强奥运安保指挥中心建设 | 第37-38页 |
(三) 建立统一、高效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 | 第38-40页 |
(四) 制定科学预案,建立专门反恐专业队伍 | 第40页 |
(五) 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切实提高奥运反恐的技术水平 | 第40-42页 |
(六) 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全面安全防范 | 第42-43页 |
(七) 突出做好重点保护 | 第43-44页 |
(八) 加强奥运反恐国际合作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书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