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缺点 | 第11-12页 |
| ·环状管网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任务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环状管网定压点个数的确定 | 第16-25页 |
| ·环状管网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19页 |
| ·环状管网的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 ·确定环状管网定压点的个数 | 第20-24页 |
| ·数学推导的物理意义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典型环状管网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算法 | 第25-44页 |
| ·环状管网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 ·双热源双环模型空间管网拓扑结构的建立 | 第25-27页 |
| ·双热源三环模型空间管网拓扑结构的建立 | 第27-29页 |
| ·环状管网工况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43页 |
| ·管网特性的原理和数值计算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 ·关于泵的扬程特性及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 ·计算程序的建立 | 第33-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双热源环状管网供热调节 | 第44-64页 |
| ·供热调节方案的确定 | 第44-51页 |
| ·供热模型简述 | 第44-46页 |
| ·室外温度小于临界室外温度时双热源联合运行调节 | 第46-49页 |
| ·室外温度大于临界室外温度时单热源的运行调节 | 第49-50页 |
| ·供暖期水温调节曲线的绘制 | 第50-51页 |
| ·水力汇交点位置特性分析 | 第51-57页 |
| ·水力汇交点位置确定性分析 | 第51-55页 |
| ·用户和干管阻抗变化对水力汇交点位置的影响 | 第55-57页 |
| ·主、辅热源泵的转速比与流量比的关系 | 第57-62页 |
| ·双热源两环模型的运行分析 | 第58-60页 |
| ·对双热源三环模型的运行分析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西安市碑林区供热运行模拟 | 第64-80页 |
| ·碑林区供热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 ·碑林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64页 |
| ·供热管网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 ·碑林区供热模型的设计 | 第65-69页 |
| ·确定各换热站的设计热负荷及流量 | 第65-68页 |
| ·管网管径的确定 | 第68-69页 |
| ·运行调节方法的制定 | 第69-71页 |
| ·供热调节方法的制定 | 第69-70页 |
| ·供热全过程水温调节曲线的绘制 | 第70页 |
|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绘制 | 第70-71页 |
| ·碑林区供热的水力工况分析 | 第71-75页 |
| ·热源循环泵转速比与热源流量比的关系 | 第72-74页 |
| ·三热源联合运行阶段三个热源的流量同比例变化对水力汇交点位置的影响 | 第74-75页 |
| ·供暖期三热源同步供热 | 第75-78页 |
| ·两种运行方法优缺点的阐述 | 第78-79页 |
| ·两种方法的简述 | 第78页 |
|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成果与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