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中水回用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中水回用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福州市开展中水回用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0-32页 |
| ·福州市水资源现状特点 | 第20-22页 |
|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 | 第20页 |
| ·水资源量总体上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第20-21页 |
| ·人为过度开发活动造成水质不断恶化 | 第21-22页 |
| ·福州市给排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 ·给水工程现状 | 第22-23页 |
| ·排水工程现状 | 第23-24页 |
| ·福州市开展中水回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0页 |
|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 第24页 |
| ·相关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导向和支持 | 第24-25页 |
| ·公众的支持 | 第25-30页 |
| ·福州市使用中水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第3章 福州市中水回用的潜力分析(以洋里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回用为例) | 第32-54页 |
| ·中水工程的技术指标分析 | 第32-33页 |
| ·洋里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33页 |
| ·充足的水源 | 第33-34页 |
| ·良好的出水水质 | 第34-39页 |
| ·国内外中水水质标准 | 第34-37页 |
| ·洋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标准的对照 | 第37-39页 |
| ·洋里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回用途径分析 | 第39-52页 |
| ·园林绿化 | 第39-43页 |
| ·道路浇洒 | 第43-45页 |
| ·洗车用水 | 第45-47页 |
| ·农田灌溉 | 第47-49页 |
| ·冲厕用水 | 第49-51页 |
| ·河道用水 | 第51-52页 |
| ·工业用水 | 第52页 |
| ·污水处理厂厂内利用 | 第52页 |
| ·福州市中水潜在需求预测 | 第52-54页 |
| 第4章 中水管道系统的总体布局(以洋里污水厂达标出水回用为例) | 第54-62页 |
| ·中水管道铺设原则 | 第54-55页 |
| ·中水管网应尽可能铺设在用水的主要地区 | 第54页 |
| ·中水管网铺设宜以枝状管为主,环状管为辅,既要较少供水距离,又要考虑便于远景城市中水道系统联网供水 | 第54-55页 |
| ·管道应尽量布置在有条件的现状道路或沿河道布置,避免穿越铁路、河流和高速公路,便于维护管理 | 第55页 |
| ·管材的选择及比较 | 第55-56页 |
| ·管径的选择 | 第56-58页 |
| ·中水管道总体布局和走向方案设计 | 第58页 |
| ·管道铺设的安全性 | 第58-62页 |
| 第5章 中水回用综合效益分析 | 第62-76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2-73页 |
| ·费用效益分析法理论 | 第62-64页 |
|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中水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 | 第64-73页 |
| ·环境效益分析 | 第73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3-76页 |
| 第6章 中水回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评价 | 第76-82页 |
| ·评价方法 | 第76-7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8-79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79-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6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福州市中水回用势在必行 | 第82页 |
| ·福州市中水回用具有社会可行性 | 第82页 |
| ·福州市中水回用具有技术可行性 | 第82-83页 |
| ·福州市中水回用具有明显的效益 | 第83-84页 |
| ·建议 | 第84-86页 |
| ·制定合理的水价体系 | 第84页 |
| ·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制法规保障体系 | 第84页 |
| ·建立示范工程,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 第84-85页 |
|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 第85页 |
| ·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附录 | 第91-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