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概述 | 第11-22页 |
|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 ·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基本情况 | 第11页 |
| ·国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成果 | 第12-18页 |
|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功能 | 第13页 |
|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 第13-14页 |
|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途径 | 第14-15页 |
|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 ·概述后的启示 | 第18-22页 |
| ·启示1--笔者对多重表征理论的研究 | 第19-22页 |
| (1) 多重表征理论 | 第19-21页 |
| (2) 多重表征理论对整合的启示 | 第21-22页 |
| ·启示2--课题研究的决心 | 第22页 |
| 第二章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22-37页 |
| ·数学概念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第22-27页 |
| ·中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 第27-28页 |
| ·中学数学概念的获得 | 第28-29页 |
| ·中学数学概念的获得的形式 | 第28页 |
| ·中学数学概念的获得的过程 | 第28-29页 |
| ·概念的二重性 | 第29-30页 |
| ·概念的二重性的涵义 | 第29-30页 |
| ·概念二重性的教学意义 | 第30页 |
| ·国内传统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 | 第30-33页 |
| ·国内最近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 第33-37页 |
| ·以实践即具体做法来分类的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 第33-34页 |
| ·以教学理论分类来划分的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 第34-37页 |
| ·国外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情况 | 第37页 |
| ·概述后的启示 | 第37页 |
|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 第37-51页 |
| ·归纳、总结概念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 第37-38页 |
| ·实例(辅以适当的理论)说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地融合 | 第38-51页 |
| ·整合策略 | 第51页 |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51-69页 |
| ·实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1页 |
| ·实验说明 | 第51-52页 |
| ·实验假设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 ·第 第一次实验 | 第54-60页 |
| (一) 本次实验有两点需要说明 | 第54页 |
| (二) 本次实验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54-57页 |
| (三)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 第57页 |
| (四) 深入调查 | 第57-60页 |
| (五) 本次实验结论 | 第60页 |
| ·第二次实验 | 第60-65页 |
| (一) 简单说明 | 第60-61页 |
| (二) 第二次实验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 (三)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 | 第62页 |
| (四) 深入调查 | 第62-65页 |
| (五) 本次实验结论 | 第65页 |
| ·两次实验的初步结论 | 第65页 |
| ·问 问卷调查 | 第65-69页 |
| ·问卷的来由 | 第66页 |
| ·调查的方法 | 第66页 |
| ·统计、分析 | 第66-69页 |
| ·问卷调查结论 | 第69页 |
| ·整个实验结论 | 第69页 |
| 第五章 个案分析 | 第69-85页 |
| ·整合教学个案(详案)——《数学助我,运动更美》 | 第69-81页 |
| ·辅助个案 | 第81-85页 |
| ·辅助个案一 | 第81-83页 |
| ·辅助个案二 | 第83-84页 |
| ·辅助个案三 | 第84-85页 |
| ·个案启示 | 第85页 |
| 第六章 研究思考与建议 | 第85-89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整合过程暴露的问题 | 第86-87页 |
| ·有关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建议 | 第87-88页 |
| ·现在的困惑 | 第88-89页 |
| 注释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 附录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