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焦化废水的来源、水质特点及危害 | 第17-19页 |
·焦化废水的来源 | 第17页 |
·焦化废水水质特点 | 第17-18页 |
·焦化废水的危害 | 第18-19页 |
·焦化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处理方法概述 | 第19-27页 |
·焦化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9-20页 |
·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 第20-27页 |
·超临界水的性质 | 第27-34页 |
·密度 | 第28页 |
·氢键 | 第28-29页 |
·介电常数 | 第29-30页 |
·电离度 | 第30-31页 |
·溶解度 | 第31-32页 |
·粘度 | 第32-33页 |
·扩散系数 | 第33-34页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第34-39页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 | 第34页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优点 | 第34-35页 |
·超临界水氧化机理研究 | 第35-37页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业应用 | 第37-38页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含酚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与研究方法 | 第41-53页 |
·超临界水氧化连续实验装置的设计制造 | 第41-43页 |
·进料系统 | 第42页 |
·预热器 | 第42页 |
·反应器 | 第42页 |
·气液分离器 | 第42页 |
·盐分离器 | 第42-43页 |
·冷却及减压系统 | 第43页 |
·其他辅助部件 | 第43页 |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实验装置流程与系统运行 | 第43-45页 |
·实验装置流程 | 第43-44页 |
·系统运行 | 第44-45页 |
·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 | 第45-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试剂 | 第45-48页 |
·实验具体步骤 | 第48-51页 |
·配制实验用水 | 第48页 |
·预蒸馏 | 第48-49页 |
·显色 | 第49页 |
·吸光度测定 | 第49页 |
·空白实验 | 第49页 |
·校准 | 第49-50页 |
·结果计算 | 第50-51页 |
·实验条件控制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挥发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结果及降解路径分析 | 第53-6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压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过氧倍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正交实验 | 第57-61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1页 |
·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61-62页 |
·确定原则 | 第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挥发酚降解路径分析 | 第62-65页 |
·挥发酚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63-65页 |
·挥发酚氧化降解路径推测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超临界水氧化工艺处理有机工业废水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67-71页 |
·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 第67-69页 |
·提高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经济效益的措施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