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2-17页 |
| ·RFLP | 第14页 |
| ·RAPD | 第14-15页 |
| ·SSR | 第15页 |
| ·ISSR | 第15-16页 |
| ·AFLP | 第16页 |
| ·SCAR | 第16页 |
| ·STS | 第16页 |
| ·CAPs | 第16-17页 |
| ·AFLP分子标记简介 | 第17-18页 |
| ·华北落叶松概述 | 第18-20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 ·地理分布特点 | 第19-20页 |
| ·经济与科研价值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5页 |
| ·AFLP反应体系 | 第25-29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32页 |
| ·数据统计 | 第30-31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31页 |
| ·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2页 |
| ·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2-34页 |
| ·酶切体系的优化 | 第32-33页 |
| ·连接产物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3-34页 |
| ·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4页 |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35-39页 |
| ·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38页 |
| ·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9-44页 |
| ·讨论 | 第39-42页 |
| ·DNA的提取 | 第39页 |
| ·酶切和连接 | 第39-40页 |
| ·电泳和银染 | 第40页 |
| ·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40页 |
| ·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 第40-42页 |
| ·资源保护策略和合理利用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