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13页 |
| ·植物耐盐的信号传导 | 第13-16页 |
| ·植物离子平衡与信号传导 | 第14-15页 |
| ·植物的渗透调节以及渗透信号传导 | 第15-16页 |
| ·氧化胁迫的信号传导与氧自由基的清除 | 第16页 |
| ·耐盐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 | 第16-19页 |
| ·DREB转录因子(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DREB) | 第16-17页 |
| ·NAC转录因子 | 第17页 |
| ·bzip(basic leucine zipper)转录因子 | 第17页 |
| ·MYB、MYC类转录因子 | 第17-18页 |
| ·WYKY类转录因子 | 第18-19页 |
| ·模式植物与耐盐研究 | 第19-20页 |
| ·功能基因组学在植物耐盐研究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表达序列标签技术 | 第20页 |
| ·cDNA微阵列或DNA芯片技术 | 第20页 |
| ·正向遗传学(Forwardgenetics)和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 | 第20-21页 |
|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 | 第21页 |
| ·西伯利亚蓼 | 第21-23页 |
| ·西伯利亚蓼的自然状况 | 第21页 |
| ·西伯利亚蓼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 2 西伯利亚蓼叶混合cDNA文库EST的分析 | 第23-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试验分析材料 | 第23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 ·基因表达频率以及高丰度表达基因分析 | 第24-25页 |
| ·TUT功能注释 | 第25页 |
| ·MIP功能分类 | 第25-33页 |
| ·高丰度表达基因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8页 |
| ·文库的冗余度 | 第34-35页 |
| ·ESTs功能分类在不同丰度分析中的科学性 | 第35页 |
| ·不同功能EST在不同丰度中的组成 | 第35-37页 |
| ·高丰度表达基因的进一步分析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3 NaHCO_3胁迫西伯利亚蓼茎、叶正反消减文库构建及EST分析 | 第39-55页 |
|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 第39-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酶及化学试剂 | 第39-4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 ·方法 | 第41-47页 |
| ·SDS法提取西伯利亚蓼茎和叶的总RNA | 第41页 |
| ·反转录 | 第41-42页 |
| ·cDNA扩增 | 第42页 |
| ·Rsa Ⅰ酶切 | 第42页 |
| ·tester cDNA加接头 | 第42-43页 |
| ·消减杂交 | 第43-44页 |
| ·消减文库的建立 | 第44-45页 |
| ·测序PCR模板制备 | 第45-46页 |
| ·测序PCR反应 | 第46-47页 |
| ·EST处理及冗余度计算 | 第47页 |
|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47-51页 |
| ·西伯利亚蓼总RNA的提取 | 第47页 |
| ·西伯利亚蓼cDNA的扩增 | 第47-48页 |
| ·cDNA的酶切 | 第48-49页 |
| ·消减杂交产物的PCR检测 | 第49页 |
| ·消减文库的EST统计及基本数据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 ·正向、反向文库EST功能组成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4页 |
| ·消减文库的质量 | 第51-52页 |
| ·西伯利亚蓼茎、叶的NaHCO_3胁迫应答方式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4 利用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蓼耐盐相关基因 | 第55-88页 |
| ·试验材料西伯利亚蓼 | 第55-57页 |
| ·研究材料 | 第55-56页 |
| ·试验试剂及引物 | 第56-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 ·RNA的提取 | 第57页 |
| ·cDNA合成 | 第57-58页 |
| ·PCR的扩增 | 第58-59页 |
| ·序列分析 | 第5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81页 |
| ·特异条带的确定与克隆 | 第59-60页 |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60-81页 |
| ·讨论 | 第81-87页 |
| ·水通道蛋白基因 | 第81-82页 |
| ·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 | 第82页 |
| ·乙二醛酶II基因 | 第82-83页 |
| ·臭氧反应胁迫相关蛋白基因 | 第83页 |
| ·谷氧还蛋白基因 | 第83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83-84页 |
| ·广泛应激蛋白 | 第84页 |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第84页 |
| ·铜伴侣 | 第84-85页 |
| ·钙调蛋白 | 第85页 |
| ·谷胱甘肽转硫酶 | 第85页 |
| ·半胱氨酸合成酶 | 第85-86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 | 第86页 |
| ·金属硫蛋白 | 第86页 |
| ·Aci-还原酮双加氧酶 | 第86-87页 |
| ·泛素蛋白连接酶/锌结合蛋白 | 第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