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2-4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农村教育研究 | 第13-16页 |
| ·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研究 | 第16-19页 |
| ·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19-25页 |
| ·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25-26页 |
| ·文献聚焦和研究的可能创新空间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27-40页 |
| ·现场的进入 | 第28-30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30-32页 |
|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32-38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兼容性 | 第38-4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40-42页 |
| ·实践意义 | 第41页 |
| ·理论意义 | 第41-42页 |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42-43页 |
| 第2章 社会流动视野中的农民生活 | 第43-68页 |
| ·研究单位的选择 | 第43-45页 |
| ·农民的收入状况 | 第45-62页 |
| ·农村内部的分层标准 | 第46-48页 |
| ·贫困户 | 第48-52页 |
| ·中等收入户 | 第52-56页 |
| ·富裕户 | 第56-62页 |
| ·农民的消费状况 | 第62-68页 |
| 第3章 社会流动与农民的教育需求 | 第68-97页 |
| ·调查的过程及研究单位的选取 | 第68-69页 |
| ·农民对子女学习的期望 | 第69-76页 |
| ·若干个案 | 第69-70页 |
| ·对个案的解释:通过教育以实现社会流动 | 第70-76页 |
| ·大学扩招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 第76-83页 |
| ·大学高收费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 第77-79页 |
| ·就业风险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 第79-83页 |
| ·从社会流动看农村教育的功能 | 第83-90页 |
| ·关于"读书无用论"的几种错误解释 | 第83-86页 |
| ·农村学校的功能 | 第86-90页 |
| ·农民对子女道德及其他方面的期望 | 第90-92页 |
| ·农民对子女的道德期望 | 第90-92页 |
| ·农民对子女其他方面的期望 | 第92页 |
| ·农民的教育期望与思想家教育观的比较 | 第92-97页 |
| ·思想家们对教育目的的陈述 | 第93-95页 |
| ·思想家的教育观与农民教育思想的比较 | 第95-97页 |
| 第4章 社会流动与学校的教育供给目标 | 第97-129页 |
| ·研究单位的选取 | 第97-98页 |
| ·学校的目标 | 第98-108页 |
| ·"应然"与"实然"的二分法 | 第98-102页 |
| ·"实然"的学校目标 | 第102-108页 |
| ·对学校教育目标形成原因的解释 | 第108-119页 |
| ·人才观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 ·公众的教育需求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 ·教育激励机制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 ·我国学校的"企业化"特征 | 第119-123页 |
| ·学校目标的改革 | 第123-129页 |
| 第5章 社会流动之路上的障碍(上) | 第129-165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及其影响 | 第129-133页 |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差异 | 第133-138页 |
| ·分城乡的每万人高考报名数和录取数 | 第133-135页 |
| ·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分布 | 第135-138页 |
| ·应试能力对农村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 第138-165页 |
| ·文化资本 | 第139-151页 |
| ·农村教师 | 第151-165页 |
| 第6章 社会流动之路上的障碍(下) | 第165-194页 |
| ·经济因素对农民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 第165-186页 |
| ·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所形成的家庭负担 | 第165-178页 |
|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所形成的农民家庭负担 | 第178-182页 |
| ·经济因素的最终影响 | 第182-186页 |
| ·"分数面前不平等"对农民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 第186-194页 |
| ·不同地区的学生"分数面前不平等" | 第186-190页 |
| ·城乡学生"分数面前不平等" | 第190-194页 |
| 第7章 结论、对策及进一步的讨论 | 第194-202页 |
| ·论文的基本结论 | 第194-196页 |
|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 第196-197页 |
| ·对农村学校方向性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第197-202页 |
| ·农村学校"能否"成功传授农业劳动技术? | 第197-200页 |
| ·农村学校"应不应该"传授农业劳动技术? | 第200-2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20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 第208-209页 |
| 后记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