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共同受贿罪构成中的关键问题 | 第8-15页 |
(一) 共同犯罪的构成与身份犯 | 第8-10页 |
(二) 共同受贿犯罪的基本涵义 | 第10-12页 |
(三) 共同受贿犯罪的故意 | 第12-15页 |
二、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 | 第15-19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主要存在的两种情况 | 第15-16页 |
(二) 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行为表现 | 第16-17页 |
(三) 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与斡旋受贿的区别 | 第17-19页 |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 | 第19-26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行为的定性及共同受贿案件的具体处理 | 第19-22页 |
(二) 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 第22-26页 |
四、单位共同受贿犯罪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 单位能否作为共同犯罪主体 | 第26-28页 |
(二) 单位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形式 | 第28-32页 |
五、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的共同受贿犯罪问题 | 第32-46页 |
(一) 亲属概念的界定问题 | 第32-34页 |
(二) 主体关系特殊性分析 | 第34-35页 |
(三) 类型化研究 | 第35-36页 |
(四) 客观方面的定性问题 | 第36-37页 |
(五) 主观方面的定性问题 | 第37-41页 |
(六) 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定性处罚问题 | 第41-44页 |
(七) 国家工作人员与其情妇的共同受贿犯罪 | 第44-46页 |
六、共同受贿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46-52页 |
(一) 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共犯的立法明确化 | 第46-47页 |
(二) 增设第三人斡旋受贿罪 | 第47-48页 |
(三) 对介绍贿赂罪犯罪构成的重构 | 第48-49页 |
(四) 实行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故意的有条件推定原则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57-60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