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导言 | 第11-13页 |
| 一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准备阶段(1949-1954) | 第13-16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中医从“自组织状态”的蜕变 | 第13页 |
|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起步 | 第13页 |
| ·精神医学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 2 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条件 | 第14-15页 |
| ·现代精神医学占绝对主要地位 | 第14页 |
| ·缺乏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 | 第14-15页 |
| ·中西医共存于精神医疗机构 | 第15页 |
| ·中医基础力量较强 | 第15页 |
| 3 小结 | 第15-16页 |
| 二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起步阶段(1955-1959) | 第16-2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建国后的第一股中医热潮 | 第16页 |
| ·中医热潮波及精神病防治机构 | 第16-17页 |
| 2 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 ·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 第17页 |
| ·期刊和著作 | 第17-19页 |
| ·整理与精神疾病的内容相关的古代资料 | 第19页 |
|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 | 第19-20页 |
| ·临床治疗研究 | 第20-21页 |
| ·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尝试 | 第20-21页 |
| ·针灸治疗技术广泛应用 | 第21页 |
| ·中草药研究 | 第21-22页 |
| 3 小结 | 第22-23页 |
| 三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初步发展阶段(1959-1965) | 第23-27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 ·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的壮大 | 第23页 |
| ·精神医学的发展 | 第23-24页 |
| 2 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 ·文献的分布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临床治疗研究 | 第25-26页 |
| ·精神分裂症成为研究的重点 | 第25页 |
|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的出现 | 第25-26页 |
| 3 小结 | 第26-27页 |
| 四 特殊历史时期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1966-1977) | 第27-3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 ·中西医结合队伍的改变 | 第27页 |
| ·精神医学的临床研究状况 | 第27-28页 |
| 2 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 ·研究文献分布状况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的改进 | 第28页 |
| ·临床治疗的发展 | 第28-29页 |
| ·中医疗法合并小剂量西药治疗精神病的兴起 | 第29页 |
| ·新疗法出现 | 第29页 |
| ·针灸治疗应用广泛 | 第29页 |
|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的改变 | 第29-30页 |
| ·新药研究 | 第30-31页 |
| 3 小结 | 第31-32页 |
| 五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持续发展时期(1978-2000) | 第32-48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32页 |
| ·医疗改革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 第32页 |
| ·精神医学的研究状况 | 第32页 |
| 2 研究概况 | 第32-46页 |
| ·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 第32-34页 |
| ·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 第33页 |
| ·中华医学会 | 第33-34页 |
| ·其他相关学会及学术活动 | 第34页 |
| ·研究文献 | 第34-37页 |
| ·论文文献 | 第35页 |
| ·出版书籍 | 第35-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病因病机研究 | 第38-41页 |
| ·痰迷心窍引发争论 | 第38-39页 |
| ·血瘀论受到重视 | 第39-40页 |
| ·中西医阴阳论 | 第40页 |
| ·其他病理观 | 第40-41页 |
| ·辨证分型 | 第41-42页 |
| ·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的制定 | 第41页 |
| ·辨证分型的不同观点 | 第41-42页 |
| ·精神药物引起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兴起 | 第42-43页 |
| ·临床治疗 | 第43-45页 |
| ·中药治疗 | 第43-44页 |
| ·针灸治疗 | 第44-45页 |
| ·罗和春和电针治疗抑郁症 | 第44-45页 |
| ·金舒白应用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经验 | 第45页 |
| ·草药及其提取物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探索 | 第45-46页 |
| ·舒血宁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发展 | 第45页 |
| ·抗抑郁天然药物国外研究的传入 | 第45-46页 |
| ·抗抑郁天然药物的广泛开发 | 第46页 |
| 3 小结 | 第46-48页 |
| 六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后) | 第48-57页 |
| 1 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 | 第48-49页 |
| 2 学术会议 | 第49-50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 4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受到重视 | 第50-51页 |
| 5 病因病机 | 第51-52页 |
| ·阴阳论研究的新进展 | 第51-52页 |
|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 第52页 |
| 6 辨证分型的研究 | 第52-53页 |
| 7 精神药物所致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53-54页 |
| 8 临床治疗研究 | 第54-55页 |
| ·中药治疗概况 | 第54页 |
| ·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 第54-55页 |
| 9 中医药抗抑郁机制研究 | 第55页 |
| 10 草药及提取物的研究 | 第55-56页 |
| 11 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引用文献 | 第60-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