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6-25页 |
§1.1 前言 | 第16-17页 |
§1.2 需求工程 | 第17-19页 |
§1.3 需求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和现有的方法 | 第19-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起源和内容 | 第21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创新和贡献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多视点需求工程 | 第25-48页 |
§2.1 多视点思想与需求工程 | 第25-28页 |
·多视点 | 第25-26页 |
·多视点与需求工程 | 第26-28页 |
§2.2 现有的多视点需求工程方法 | 第28-43页 |
·SADT方法 | 第28-30页 |
·CORE方法 | 第30-31页 |
·Leite方法 | 第31-32页 |
·Kruchten 4+1方法 | 第32-34页 |
·Siemens 4-views模型 | 第34-35页 |
·VOSE方法 | 第35-36页 |
·VORD方法 | 第36-38页 |
·PREView方法 | 第38-39页 |
·IEEE 1471-2000标准 | 第39-40页 |
·SEI标准 | 第40-41页 |
·RM-ODP方法 | 第41-42页 |
·RationalADS方法 | 第42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42-43页 |
§2.3 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及其总结 | 第43-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问题域和视点代理的多视点建模方法 | 第48-59页 |
§3.1 结合特征的问题域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3.2 基于问题域和视点代理的多视点需求建模框架 | 第51-54页 |
§3.3 视点表示形式 | 第54-58页 |
·需求团 | 第54-55页 |
·需求团的语义 | 第55-57页 |
·视点代理模板的语法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不一致性需求管理过程 | 第59-68页 |
§4.1 不一致性的起因及其影响 | 第59-61页 |
§4.2 不一致性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 第61-64页 |
·需求模型的定义 | 第61-62页 |
·需求模型之间的关系 | 第62-63页 |
·需求模型之间不一致性的定义 | 第63-64页 |
§4.3 不一致性判断规则 | 第64-65页 |
§4.4 不一致管理过程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重叠需求的发现 | 第68-87页 |
§5.1 对发现重叠需求方法的讨论 | 第68-71页 |
·人工检查 | 第69-70页 |
·近似性分析 | 第70页 |
·基于本体的方法 | 第70-71页 |
§5.2 重叠需求的预判 | 第71-74页 |
·需求模型间若干性质的证明 | 第71-73页 |
·模型间关系的预判规则 | 第73-74页 |
§5.3 基于PDVMF和认知逻辑的重叠需求发现 | 第74-75页 |
·认知逻辑与计算机科学 | 第74-75页 |
·使用认知逻辑的合理性 | 第75页 |
§5.4 认知逻辑的基本概念 | 第75-79页 |
·语法 | 第75-76页 |
·语义 | 第76-78页 |
·公理和推理规则 | 第78-79页 |
§5.5 认知逻辑扩展及PDVMF的认知逻辑解释 | 第79-82页 |
·从重叠需求到普遍知识 | 第81-82页 |
§5.6 实例说明 | 第82-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不一致性需求的检测 | 第87-114页 |
§6.1 对不一致性需求检测的讨论 | 第87-91页 |
·基于定理证明的方法 | 第88-89页 |
·基于模型检测的方法 | 第89-90页 |
·其它形式化方法 | 第90-91页 |
§6.2 半形式化图形符号的不一致性检测 | 第91-113页 |
·目的与动机 | 第91-93页 |
·同类型符号的检测 | 第93-96页 |
·基于可满足性的检测 | 第96-97页 |
·示例说明 | 第97-99页 |
·不同类型符号的检测方法 | 第99-104页 |
·变换规则 | 第104-110页 |
·实例说明 | 第110-11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关于需求不一致性消解方法的探讨 | 第114-130页 |
§7.1 对不一致处理方法的讨论 | 第114-115页 |
§7.2 目的与意图 | 第115-116页 |
§7.3 背景知识 | 第116-120页 |
·计算博弈论 | 第116-117页 |
·计算复杂性 | 第117-120页 |
§7.4 基于计算博弈论的不一致性消解 | 第120-124页 |
·基于问题框架的Nash均衡 | 第121-124页 |
§7.5 图博弈中纯均衡的CSP解 | 第124-127页 |
·约束可满足性问题 | 第124-125页 |
·从博弈到CSP | 第125-126页 |
·基于问题框架的树状图博弈的算法 | 第126-127页 |
§7.6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第127-128页 |
·相关讨论 | 第127-128页 |
·实验结果 | 第12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0-133页 |
§8.1 总结 | 第130-131页 |
§8.2 展望 | 第131-133页 |
索引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