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第10-15页 |
一、问题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1页 |
(一) 中国历史上的问题教学思想 | 第10页 |
(二) 西方发展史上的问题教学思想 | 第10-11页 |
二、问题与问题教学法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 第11-12页 |
(二)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 第12页 |
三、问题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 问题教学理论 | 第12-13页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三)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3页 |
(四) 心理学基础 | 第13-14页 |
(五) 认识论基础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 第15-20页 |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 思想政治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第15页 |
(二) 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第15-16页 |
(三) 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 第16页 |
(四) 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独立意识 | 第16页 |
(五) 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和愿望 | 第16-17页 |
(六) 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科学精神 | 第17页 |
二、对于教师的意义 | 第17页 |
(一) 有利于推动教师知识的更新 | 第17页 |
(二) 为教师展现自身魅力创造了机会 | 第17页 |
三、对于师生之间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 有利于相互沟通,更好开展针对性教学 | 第17页 |
(二) 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增加相互沟通 | 第17-18页 |
(三) 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相长 | 第18页 |
四、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 第18-20页 |
(一) 思想政治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 第18页 |
(二) 思想政治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 第18页 |
(三) 思想政治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 第20-28页 |
一、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原则 | 第20-21页 |
(一)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20页 |
(二) 循序渐进原则 | 第20页 |
(三) 独立探究原则 | 第20页 |
(四) 反馈性原则 | 第20-21页 |
二、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步骤 | 第21-27页 |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 第21-24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三)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 第25-26页 |
(四)问题的强化巩固和知识的拓展迁移 | 第26-27页 |
三、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要则 | 第27-28页 |
(一)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 | 第27页 |
(二)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保证 | 第27页 |
(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 | 第27页 |
(四)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效果 | 第28-35页 |
一、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 | 第28-31页 |
(一)《债券和商业保险》课堂教学过程 | 第28-30页 |
(二)《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课堂教学过程 | 第30-31页 |
二、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堂应用实验 | 第31-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