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紫杉醇—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6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0-13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易感基因、疾病的关系 | 第10-11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药物的关系 | 第11-13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的意义与应用 | 第13页 |
|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多态性与紫杉醇疗效的关系 | 第13-21页 |
| ·P450酶与药物代谢反应 | 第13-14页 |
| ·CYP2C8多态性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 | 第14-16页 |
| ·紫杉醇相关P450酶的多态性与化疗的关系 | 第16-18页 |
| ·紫杉醇相关药物转运体多态性与化疗的关系 | 第18-21页 |
|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 第21-25页 |
|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酶学基础和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药物代谢酶和ABCB1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 ·紫杉醇合用抗肿瘤药物间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体外预测 | 第24-25页 |
| ·立题的出发点和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设计 | 第26-34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30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识别原理 | 第26-28页 |
| ·聚合连接产物处理方法的设计 | 第28-30页 |
| ·两种分型方法的比较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样本检测 | 第34-47页 |
| ·实验流程简介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6-43页 |
| ·探针及引物设计 | 第36-38页 |
| ·目的片段模板扩增 | 第38-39页 |
| ·退火温度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 ·探针与模板比例的优化 | 第40页 |
| ·酶用量的优化 | 第40-43页 |
| ·临床样本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型结果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紫杉醇-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 | 第47-57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 ·肝微粒体催化紫杉醇代谢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 ·检测的液相色谱条件 | 第50-51页 |
| ·肝微粒体催化紫杉醇代谢的各线性反应条件 | 第51-52页 |
| ·肝微粒体催化紫杉醇代谢酶促反应动力学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 ·药物抑制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