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概况 | 第12-20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结构 | 第13-14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合成 | 第14-15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降解 | 第15-17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功能 | 第17-19页 |
·硫代葡萄糖苷研究的发展史 | 第19-20页 |
·硫代葡萄糖苷研究的现状 | 第20页 |
·硫代葡萄糖苷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检测方法的研究状况 | 第20-26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液相色谱测定 | 第22页 |
·氯化钯法 | 第22-23页 |
·测定硫代葡萄糖苷类化合物酸解产物来推算其总量 | 第23页 |
·测定硫代葡萄糖苷类化合物酶解产物来推算其总量 | 第23-25页 |
·其它方法 | 第25页 |
·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 | 第25-2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6-28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芥菜中主要组分测定 | 第30-36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溶剂法提取芥菜中硫代葡萄糖苷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6-45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提取温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料液比(g/mL)的选择 | 第42-43页 |
·粒度大小的选择 | 第43页 |
·正交实验和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超声波法提取芥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45-54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内容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8页 |
·超声功率的选择 | 第48-49页 |
·超声时间的选择 | 第49-50页 |
·料液比的选择 | 第50页 |
·粒度大小的选择 | 第50-51页 |
·超声提取正交实验和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芥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纯化因素的研究 | 第54-60页 |
·引言 | 第54页 |
·实验内容 | 第5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淋洗剂的选择 | 第57-58页 |
·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 第58页 |
·淋洗速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上样量的选择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芥菜中硫代葡萄糖苷加工过程中稳定性的研究 | 第60-68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内容 | 第60-62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pH值对芥菜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温度对芥菜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页 |
·金属离子(Na~+、Cu~(2+),Ca~(2+)、Fe~(3+)、Zn~(2+))对芥菜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