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K_2NiF_4型的A_2BO_4稀土复合氧化物 | 第11-13页 |
| ·A_2BO_4类钙钛石型氧化物的结构 | 第13-14页 |
| ·Ruddlesdon-Popper型氧化物 | 第13页 |
| ·Aurivillius相 | 第13页 |
| ·夹心型铜超导体 | 第13-14页 |
| ·ABO_3型层状化合物 | 第14页 |
| ·A_2BO_4型复合氧化物的缺陷 | 第14-15页 |
| ·具有非化学计量性氧 | 第14-15页 |
| ·A位阳离子空位 | 第15页 |
| ·氧离子空位 | 第15页 |
| ·A_2BO_4型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5-18页 |
| ·柠檬酸络合法 | 第15-16页 |
| ·蒸发分解法 | 第16页 |
| ·固相反应法 | 第16页 |
| ·聚乙二醇凝胶法 | 第16页 |
| ·聚丙烯酰胺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 ·DTPA络合法 | 第16-17页 |
| ·共沉淀法 | 第17页 |
| ·几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17-18页 |
| ·A_2BO_4型复合氧化物的应用 | 第18-22页 |
| ·ITSOFCs阴极材料 | 第18-19页 |
| ·气体分离膜与气敏材料 | 第19页 |
| ·导电性能(超导体) | 第19-20页 |
| ·氧化还原催化剂 | 第20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 | 第20页 |
| ·NO消除 | 第20-21页 |
| ·光催化剂 | 第21-22页 |
| ·氧化反应 | 第22页 |
| ·甲烷氧化偶联 | 第22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2-23页 |
|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24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 ·聚丙烯酰胺溶胶-凝胶法 | 第24-25页 |
| ·聚乙二醇法 | 第25页 |
| ·蒸发分解法 | 第25页 |
|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 第25-26页 |
| ·催化剂CO和C_3H_8氧化活性的评价 | 第25-26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9页 |
|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 | 第26页 |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2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27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27页 |
| ·程序升温脱附 | 第27-28页 |
| ·程序升温还原 | 第28-29页 |
| 第3章 稀土掺杂对LaSrCoO_4的影响 | 第29-37页 |
| ·物相分析 | 第29-31页 |
| ·稀土掺杂对LaSrCoO_4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 ·H_2-TPR的研究 | 第33-34页 |
| ·O_2-TPD的研究 | 第34页 |
| ·活化能的计算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不同制备方法对La_(0.7)Nd_(0.3)SrCoO_4的影响 | 第37-43页 |
| ·不同方法制备的La_(0.7)Nd_(0.3)SrCoO_4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 | 第37-39页 |
| ·物相分析 | 第39-41页 |
| ·H_2-TPR的研究 | 第41页 |
| ·O_2-TPD的研究 | 第41-42页 |
| ·不同制备方法对La_(0.7)Nd_(0.3)CoO_4复合氧化物CO氧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5章 Nd掺入量对La_(1-x)Nd_xSrCoO_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3-48页 |
| ·La_(1-x)Nd_xSrCoO_4(x=0.1-0.9)催化剂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 ·物相分析 | 第44-46页 |
| ·H_2-TPR的研究 | 第46页 |
| ·O_2-TPD的研究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6章 过渡金属掺杂对LaSrCoO_4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 ·Ni、Fe的掺入对LaSrCoO_4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物相分析 | 第50-52页 |
| ·H_2-TPR的研究 | 第52页 |
| ·O_2-TPD的研究 | 第52-53页 |
| ·活化能的计算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第7章 Ni的掺入量对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55-60页 |
| ·La_(1-x)Ni_xSrCoO_4(x=0~0.7)催化剂活性测定 | 第55-56页 |
| ·物相分析 | 第56-58页 |
| ·H_2-TPR和O_2-TPD的研究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