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导论 | 第16-22页 |
| (一) 解题 | 第16-17页 |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7-20页 |
| (三) 学术创新点 | 第20页 |
| (四) 论文的选题价值与意义 | 第20-22页 |
| 一、晚清汉学派礼学思想的溯源与考察 | 第22-42页 |
| (一) “以经学济理学之穷”——清初诸大儒与礼学复兴 | 第22-28页 |
| (二) “以礼代理”说的兴起 | 第28-35页 |
| (三) “理学即礼学”思想探微 | 第35-42页 |
| 二、清中晚期汉学派礼学研究的过渡者——胡培翚与礼学研究 | 第42-56页 |
| (一) 《仪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仪礼正义》 | 第42-49页 |
| (二) 《研六室文钞》中对“礼”的研究 | 第49-50页 |
| (三) 胡培翚礼学思想的实践 | 第50-51页 |
| (四) 胡氏家族其他成员的礼学研究 | 第51-52页 |
| (五) 学术源流 | 第52-56页 |
| 三、晚清汉学派礼学的崛起——丁晏、郑珍、俞樾与礼学研究 | 第56-88页 |
| 丁晏与礼学研究 | 第56-72页 |
| (一) 《周礼》论衡 | 第56-59页 |
| (二) 《仪礼》平议 | 第59-62页 |
| (三) 《礼记》考辨 | 第62-66页 |
| (四) 单论礼学 | 第66-69页 |
| (五) 丁晏礼学研究特色 | 第69-72页 |
| 西南硕儒郑珍与礼学研究 | 第72-80页 |
| (一) 考释《仪礼》 | 第72-76页 |
| (二) 发明《亲属记》 | 第76-78页 |
| (三) 辨明《轮舆私笺》 | 第78页 |
| (四) 学术源流 | 第78-80页 |
| 花落春犹在——俞樾与礼学研究 | 第80-88页 |
| (一) 略论《周礼》 | 第81页 |
| (二) 探究《仪礼》 | 第81-83页 |
| (三) 辨析《礼记》 | 第83-85页 |
| (四) 其它礼学研究著述 | 第85-86页 |
| (五) 余论 | 第86-88页 |
| 四、晚清汉学派礼学家法的重建——陈澧礼学研究 | 第88-101页 |
| (一) 陈澧之经礼学思想 | 第88-89页 |
| (二) 论《周礼》 | 第89-92页 |
| (三) 辨《仪礼》 | 第92-94页 |
| (四) 讲《礼记》 | 第94-96页 |
| (五) 考释儒家经典 | 第96-98页 |
| (六) 学术思想源流 | 第98-101页 |
| 五、晚清汉学派礼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孙诒让与礼学研究 | 第101-118页 |
| (一) 《周礼正义》的特色和学术贡献 | 第101-110页 |
| (二) 孙诒让《周礼》研究的实践运用——《周礼正要》研究 | 第110-113页 |
| (三) 《礼记》、《大戴礼记斠补》和《礼经大小戴记》研究 | 第113-114页 |
| (四) 孙诒让礼学研究溯源 | 第114-116页 |
| (五) 总论 | 第116-118页 |
| 六、晚清汉学派礼学的转型——章太炎、刘师培与礼学研究 | 第118-150页 |
| 晚清汉学殿军——章太炎与礼学研究 | 第118-135页 |
| (一) 《周礼》研究 | 第118-121页 |
| (二) 《仪礼》考证 | 第121-123页 |
| (三) 《礼记》考量 | 第123-124页 |
| (四) 杂论礼学 | 第124-125页 |
| (五) 章太炎礼学研究的学术特色 | 第125-130页 |
| (六) 章太炎礼学研究的学术源流 | 第130-133页 |
| (七) 总论 | 第133-135页 |
| 刘师培与礼学研究 | 第135-150页 |
| (一) 《周礼》求证 | 第135-140页 |
| (二) 《仪礼》综说 | 第140-141页 |
| (三) 《礼记》拾遗 | 第141页 |
| (四) 《逸礼》考辨 | 第141-142页 |
| (五) 礼制与礼俗 | 第142-145页 |
| (六) 礼学探源 | 第145-150页 |
| 七、晚清汉学派礼学研究综论 | 第150-162页 |
| (一)晚清汉学派礼学与其他学派礼学的比较 | 第150-158页 |
| (二)晚清汉学派礼学的历史地位 | 第158-162页 |
| 八、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 后记 | 第170-17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