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 第15-31页 |
|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文件 | 第16-20页 |
| ·《雅典宪章》 | 第16-17页 |
|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 第17页 |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第17页 |
|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 第17-18页 |
| ·《马丘比丘宪章》 | 第18页 |
|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 第18-19页 |
| ·《西安宣言》 | 第19-20页 |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 | 第20-2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20页 |
| ·发展性原则 | 第20页 |
| ·展示性原则 | 第20-21页 |
|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 第21-31页 |
|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 第21-25页 |
| ·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利用方式 | 第25-31页 |
| 第三章 我国革命旧址保护的现状与利用方式 | 第31-34页 |
| ·我国革命旧址分布 | 第31-32页 |
| ·我国革命旧址保护的现状 | 第32-33页 |
| ·我国革命旧址保护的利用方式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34-42页 |
| ·延安概况 | 第34-35页 |
| ·延安的地理位置 | 第34页 |
| ·延安的自然环境 | 第34页 |
| ·延安的历史沿革 | 第34页 |
| ·延安传统民居的特色 | 第34-35页 |
| ·延安革命文物旧址 | 第35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概况 | 第35-36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历史沿革 | 第35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建筑形式 | 第35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保护等级 | 第35-36页 |
| ·影响杨家岭革命旧址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 ·地域的传统建筑 | 第36页 |
| ·新旧建筑的碰撞 | 第36页 |
| ·旅游观光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38-40页 |
| ·思想意识方面 | 第38-39页 |
| ·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 | 第39页 |
| ·周边居住环境与城镇设施方面 | 第39-40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景观核心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 第40-42页 |
| ·旅游开发,对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冲击 | 第40页 |
| ·保护过程中,建筑改造度的把握 | 第40-41页 |
| ·城镇不断发展中,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空间情景丧失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42-52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专项评估 | 第42-47页 |
| ·价值评估 | 第42-43页 |
| ·现状评估 | 第43-47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47页 |
| ·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