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4-3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 ·绍兴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14-15页 |
| ·绍兴污水厂废水组成及特征 | 第15-16页 |
| ·绍兴污水厂处理工艺流程 | 第16-20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厌氧技术及其在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展 | 第21-31页 |
| ·高效厌氧脱色菌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厌氧 TA 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厌氧处理硫酸盐废水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高效厌氧反应器发展及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厌氧污泥颗粒化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 第2章 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意义 | 第38-49页 |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研究意义 | 第39页 |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 ·厌氧反应器特点 | 第42-46页 |
| ·试验主要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第3章 厌氧处理废水中试结果与分析 | 第49-90页 |
| ·厌氧反应器进出水水质变化 | 第49-81页 |
| ·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 第49-54页 |
| ·营养性物质浓度的变化 | 第54-62页 |
| ·水质其他指示性指标的变化 | 第62-78页 |
| ·厌氧反应进出水水质的综合分析 | 第78-81页 |
| ·好氧处理水质的变化 | 第81-84页 |
| ·好氧出水COD的变化 | 第82页 |
| ·好氧出水BOD的变化 | 第82-83页 |
| ·好氧出水 SS 的变化 | 第83-84页 |
| ·厌氧强化工艺应用于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 第84-87页 |
| ·污泥浓度(MLSS) | 第85页 |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85-86页 |
| ·水温及pH | 第86-87页 |
| ·从好氧处理结果来看 | 第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 第4章 厌氧处理废水的生产应用分析 | 第90-101页 |
| ·一期厌氧采取的改进措施 | 第90-91页 |
| ·厌氧运行效果 | 第91-96页 |
| ·一期厌氧有机物的变化 | 第92-94页 |
| ·一期厌氧无机物的变化 | 第94页 |
| ·一期厌氧其他指标的变化 | 第94-96页 |
| ·厌氧对污染物削减途径的影响 | 第96-99页 |
| ·厌氧对处理成本的影响 | 第99页 |
| ·中试与生产应用效果差异分析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 第5章 厌氧处理废水降解性能分析 | 第101-115页 |
| ·生物处理前后TA 含量的变化 | 第101-103页 |
| ·TA 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101-102页 |
| ·TA 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3页 |
| ·生物处理前后水质的变化 | 第103-111页 |
| ·厌氧处理前后废水毒性的变化 | 第111-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 第6章 污泥填埋场培养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 | 第115-142页 |
| ·前言 | 第115-11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19页 |
| ·实验装置、设备和方法 | 第116-117页 |
| ·实验废水和泥 | 第117页 |
| ·实验步骤和过程 | 第117页 |
| ·实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5页 |
| ·填埋场内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 ·小试 EGSB 的运行情况 | 第120-121页 |
| ·中试 EGSB 的运行情况 | 第121页 |
| ·污泥微生物结构特点比较 | 第121-126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 | 第126-134页 |
|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 | 第134-135页 |
| ·填埋场内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和模型 | 第135-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 第7章 高效厌氧技术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研究 | 第142-158页 |
| ·前言 | 第142-143页 |
| ·试验装置、方法和步骤 | 第143-145页 |
| ·试验装置 | 第143-144页 |
| ·试验步骤 | 第144页 |
| ·常规项目分析方法 | 第144页 |
| ·污泥中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144-1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52页 |
| ·pH 对废水与剩余污泥共消解的影响 | 第145-149页 |
| ·好氧污泥泥龄对废水与剩余污泥共消解的影响 | 第149-152页 |
| ·剩余污泥减量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152-155页 |
| ·一期污泥减量方法 | 第152-153页 |
| ·二期污泥减量方法 | 第153-154页 |
| ·污泥减量的效果分析 | 第154-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58页 |
| 第8章 AnaEG 反应器内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 第158-179页 |
| ·前言 | 第158-160页 |
| ·高效TA 降解菌的筛选、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 第160-171页 |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160-161页 |
| ·细菌的分离 | 第161页 |
| ·细菌的鉴定方法 | 第161-162页 |
| ·16S rDNA 的PCR 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162-1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63-168页 |
| ·TA 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 第168-171页 |
| ·高效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 第171-177页 |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171页 |
|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分离、鉴定 | 第171-172页 |
| ·染料脱色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172-1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8-179页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79-18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1页 |
| ·展望 | 第181-183页 |
| 致谢 | 第183-18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