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织物适型性与变形方式 | 第12-15页 |
·织物适型性的定义 | 第12-13页 |
·不同织物的适型原理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织物适型性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机织物适型性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针织物适型性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9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针织物试样的编织及结构特点分析和参数测定 | 第21-35页 |
第一节 纬编玻璃纤维织物的编织及织物特点 | 第21-28页 |
·STOLL CMS303TC电脑横机 | 第21-22页 |
·STOLL CMS303TC的花型准备系统 | 第22-24页 |
·STOLL CMS303TC编织参数的调节 | 第24-26页 |
·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编织特点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经编玻璃纤维织物试样准备及织物特点分析 | 第28-31页 |
·编织设备 | 第28-29页 |
·所编经编织物及特点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双轴向织物 | 第31-32页 |
·双轴向经编织物 | 第31-32页 |
·双轴向纬编织物 | 第32页 |
第四节 织物结构参数的测定 | 第32-35页 |
·厚度的测定 | 第32页 |
·面密度的测定 | 第32页 |
·织物纵横密度测定 | 第32-33页 |
·线圈长度测定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顶破试验与织物适型能力分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顶破试验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与设备 | 第35页 |
·试样准备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织物顶破试验结果与适型性关系分析 | 第36-39页 |
·顶破的破坏形式 | 第36-37页 |
·顶破曲线及其与织物适型性的关系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织物的适型分析 | 第41-68页 |
第一节 适型过程及其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织物适型过程 | 第41-42页 |
·织物适型后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织物在圆柱体表面的适型性分析 | 第43-50页 |
·实验简介 | 第43-44页 |
·不同织物在不同直径圆柱面的适型高度 | 第44-46页 |
·不同织物在不同直径圆柱面的适型轮廓线 | 第46-50页 |
第三节 织物在立方体表面的适型性分析 | 第50-54页 |
·实验简介 | 第50-51页 |
·不同铺覆方式对织物适型高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织物在立方体表面适型高度 | 第52-53页 |
·在圆柱面和立方体表面适型高度与顶破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53页 |
·织物在立方体表面适型后的轮廓线 | 第53-54页 |
第四节 织物在半球面上的适型性分析 | 第54-66页 |
·实验简介和方法 | 第55-56页 |
·总体变形率 | 第56-58页 |
·适型后轮廓线的绘制 | 第58-62页 |
·适型后织物上单元格面积分布趋势 | 第62-64页 |
·适型后织物纤维体积比分布趋势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总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合 RTM工艺和适型法加工纬编增强复合材料 | 第68-76页 |
第一节 复合材料加工实验准备 | 第68-71页 |
·复合工艺的选择 | 第68页 |
·树脂和固化剂的选用 | 第68-69页 |
·增强材料准备 | 第69-70页 |
·RTM设备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复合材料加工过程和结果 | 第71-76页 |
·复合材料加工过程 | 第71-74页 |
·所加工的纬编针织复合材料适型情况分析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1.通过顶破实验发现 | 第76页 |
2.通过将织物在圆柱体、立方体和半球表面适型发现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一 顶破试验曲线初始阶段定力值下织物顶伸长度 | 第80-81页 |
附录二 适型高度数据 | 第81-83页 |
附录三 适型后轮廓线数据 | 第83-90页 |
附录四 纬编织物在半球面适型后网格面积变化趋势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