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国外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国内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我国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我国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 第12页 |
·我国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文献综合研究法 | 第14页 |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 | 第14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2 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干旱地区森林公园 | 第14-15页 |
·景观 | 第15页 |
·森林公园景观 | 第15页 |
·森林景观资源 | 第15-17页 |
·森林景观资源的内涵 | 第15-16页 |
·森林景观资源的特征 | 第16-17页 |
·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 第17页 |
3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依据及原则 | 第17-24页 |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森林美学理论 | 第17-18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环境景观规划理论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 | 第21-23页 |
·资源的分布状况 | 第22页 |
·游人的心理因素 | 第22页 |
·生态保护的要求 | 第22页 |
·开发与管理的需要 | 第22-23页 |
·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整体协调原则 | 第23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3页 |
·自然野趣原则 | 第23页 |
·水量平衡和群落稳定原则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4页 |
·有法可依原则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4 干旱地区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 | 第24-26页 |
·生态保护 | 第25页 |
·旅游开发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5 乌审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第26-45页 |
·乌审旗区域资源概况 | 第26-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7页 |
·土壤、植被 | 第27页 |
·悠久的历史文化 | 第27页 |
·独特的自然风景 | 第27-28页 |
·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28页 |
·杰出的治沙成就 | 第28页 |
·乌审旗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条件分析 | 第28-29页 |
·区域宏观和潜在优势 | 第28页 |
·规划建设条件 | 第28-29页 |
·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道路交通 | 第29页 |
·周边用地性质 | 第29页 |
·基地现状 | 第29-30页 |
·优势、劣势分析 | 第30页 |
·设计目标 | 第30-31页 |
·恢复生态系统,美化生态环境 | 第30-31页 |
·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 第31页 |
·结合科普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 第31页 |
·成为乌审旗防风治沙结合园林造景的示范性工程 | 第31页 |
·带动乌审旗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 第31页 |
·功能分区 | 第31-37页 |
·北区 | 第31-32页 |
·森林小屋度假区 | 第32页 |
·南区 | 第32页 |
·生产区 | 第32页 |
·掇山理水 | 第32-33页 |
·出入口 | 第33页 |
·园路交通 | 第33-37页 |
·植物规划的空间布局 | 第37页 |
·核心区 | 第37页 |
·毗心区 | 第37页 |
·外围区 | 第37页 |
·植物景观规划的内容 | 第37-45页 |
·核心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第37-38页 |
·毗心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第38-41页 |
·外围区规划设计 | 第41-45页 |
6.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图 | 第50-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