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国外居住空间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启示 | 第8-9页 |
1-2 生态住区产生的背景 | 第9-12页 |
1-2-1 能源危机与全球环境恶化 | 第9-10页 |
1-2-2 生态学及其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 | 第10-11页 |
1-2-3 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生态住区的内涵与发展 | 第13-27页 |
2-1 生态住区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1 环境伦理学 | 第13-14页 |
2-1-2 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 第14-15页 |
2-1-3 生态学原理 | 第15-16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2-2-1 住区 | 第16-19页 |
2-2-2 生态住区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3 生态住区与普通住区的区别 | 第20-21页 |
2-3 生态住区在国外的发展 | 第21-23页 |
2-3-1 国外生态住区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2 国外生态住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2-4 生态住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3-27页 |
2-4-1 我国生态住区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2-4-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实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生态住区的技术路线与生态住区评价 | 第27-38页 |
3-1 生态住区的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3-1-1 高技术 | 第27页 |
3-1-2 低技术 | 第27-28页 |
3-1-3 适宜技术 | 第28-29页 |
3-2 生态住区评价 | 第29-38页 |
3-2-1 国内外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发展 | 第29-31页 |
3-2-2 我国现有的生态住区评价的介绍与分析 | 第31-35页 |
3-2-3 制定我国的生态住区评估体系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生态住区的实现技术 | 第38-75页 |
4-1 新能源的利用 | 第38-46页 |
4-1-1 太阳能的利用 | 第38-42页 |
4-1-2 地热能的利用 | 第42-44页 |
4-1-3 生物能的利用 | 第44-46页 |
4-2 生态住区的水利用 | 第46-60页 |
4-2-1 用水规划 | 第46-47页 |
4-2-2 中水的回收利用与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 | 第47-51页 |
4-2-3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 第51-59页 |
4-2-4 生活节水 | 第59-60页 |
4-3 生态厕所 | 第60-65页 |
4-3-1 农村生态型厕所 | 第61-63页 |
4-3-2 城镇地区生态型厕所 | 第63-65页 |
4-4 生态住区的垃圾处理 | 第65-69页 |
4-4-1 生态住区的垃圾分类 | 第65-66页 |
4-4-2 生态住区内垃圾处理 | 第66-69页 |
4-5 生态住区的绿化 | 第69-75页 |
4-5-1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生态理念 | 第69-71页 |
4-5-2 居住区的绿化形式 | 第71-73页 |
4-5-3 我国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策略 | 第75-82页 |
5-1 目前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特点 | 第75-76页 |
5-2 我国生态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5-3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策略 | 第77-79页 |
5-4 我国生态住区的建设要提倡适宜技术 | 第79-82页 |
5-4-1 可持续发展的国情对适宜技术的选择 | 第79-80页 |
5-4-2 住区自身特点对适宜技术的选择 | 第80-82页 |
结束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