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粉土的分类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 ·粉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 ·淮北平原粉土工程性质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 第20-23页 |
| ·区域地貌特征 | 第20页 |
| ·气候、气象 | 第20-21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1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安徽淮北平原新近沉积粉土的工程性质 | 第23-46页 |
|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的成因及分布 | 第23-24页 |
| ·淮北平原各地区新近沉积粉土的工程性质 | 第24-38页 |
| ·阜南地区 | 第24-25页 |
| ·阜阳地区 | 第25-26页 |
| ·亳州地区 | 第26-27页 |
| ·界首地区 | 第27-28页 |
| ·太和地区 | 第28-29页 |
| ·利辛地区 | 第29-30页 |
| ·蒙城地区 | 第30-31页 |
| ·怀远地区 | 第31-32页 |
| ·固镇地区 | 第32-33页 |
| ·灵璧地区 | 第33-34页 |
| ·宿州地区 | 第34-36页 |
| ·濉溪地区 | 第36-37页 |
| ·五河地区 | 第37-38页 |
| ·淮北平原各地区新近沉积粉土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 第38-44页 |
| ·颗粒成分含量的比较 | 第39-40页 |
| ·物理力学指标的比较 | 第40-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 第46-59页 |
| ·概述 | 第46-47页 |
| ·确定研究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 第47-51页 |
| ·经验取值法 | 第47-48页 |
| ·理论计算法 | 第48页 |
| ·静力载荷试验法 | 第48-51页 |
|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的承载力 | 第51-58页 |
| ·亳州地区新近沉积粉土地基承载力 | 第51-52页 |
| ·界首、太和地区新近沉积粉土承载力 | 第52-53页 |
| ·利辛地区新近沉积粉土承载力 | 第53-54页 |
| ·怀远地区新近沉积粉土承载力 | 第54-55页 |
| ·宿州、潍溪地区新近沉积粉土承载力 | 第55-57页 |
| ·五河地区新近沉积粉土承载力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的液化 | 第59-68页 |
| ·概述 | 第59页 |
| ·粉土的液化机制 | 第59-60页 |
| ·粉土的液化模式 | 第60-61页 |
| ·影响粉土液化的因素 | 第61-62页 |
| ·液化判别方法 | 第62-64页 |
|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 | 第62-63页 |
| ·静力触探法 | 第63-64页 |
| ·土层剪切波速判别法 | 第64页 |
| ·三种判别方法的比较 | 第64页 |
| ·研究区粉土的液化及典型实例判别 | 第64-68页 |
| ·安徽淮北平原各地区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 | 第65页 |
| ·工程实例—蒙蚌高速大刘郢互通立交DK1+403.026上跨桥场地液化判别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的其他工程地质问题 | 第68-71页 |
|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 | 第68页 |
| ·粒度成分 | 第68页 |
| ·塑性指数 | 第68页 |
| ·研究区新近沉积粉土液化之外常见的病害 | 第68-69页 |
| ·研究区减轻或消除粉土危害的措施 | 第69-71页 |
| ·工业及民用建筑方面 | 第69页 |
| ·公路建设方面 | 第69-71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