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7-17页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7-8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7-8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页
 二、国内外并购及协同效应研究的现状概述第8-15页
  (一) 国外关于并购及并购协同效应理论及文献第8-13页
  (二) 国内关于并购及并购协同效应研究第13-15页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方法第15-17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16页
  (二) 创新和突破第16页
  (三)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部分 企业并购与协同效应理论第17-24页
 一、企业并购概述第17-19页
  (一) 企业并购的概念第17页
  (二) 企业并购的类型第17-19页
 二、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理论第19-24页
  (一) 协同效应的含义第19-20页
  (二) 协同效应的分类第20-24页
第三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理论分析第24-36页
 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4-27页
  (一) 发展现状第24-26页
  (二) 存在问题第26-27页
 二、我国汽车产业并购重组概况、特点及趋势第27-31页
  (一) 并购重组概况第27-28页
  (二) 入世后汽车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第28-30页
  (三)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趋势第30-31页
 三、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协同效应的理论分析第31-36页
  (一)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经营协同效应第31-33页
  (二)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管理协同效应第33-34页
  (三)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财务协同效应第34页
  (四)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第34-36页
第四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实证分析第36-53页
 一、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方法第36-41页
  (一) 现金流评估法第36-38页
  (二) 直接回归模型第38-39页
  (三) 股价变动模型第39页
  (四) 事件收益模型第39-41页
 二、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协同效应实证分析第41-49页
  (一) 计算方法及研究的样本的选取第41-44页
  (二) 计算结果及分析过程第44-49页
 三、2003 年上市汽车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具体分析第49-51页
  (一) 2003 年样本不同区间累积超额收益比较第49页
  (二) 2003 年不同并购方式的累积超额收益比较第49-50页
  (三) 2003 年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累积超额收益的比较第50-51页
  (四) 2003 年中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均为上市公司的CAR 比较第51页
 四、结论及研究的不足第51-53页
  (一) 实证分析的结论第51-52页
  (二) 实证研究存在着的局限性第52-53页
第五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重组中提高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第53-60页
 一、我国汽车企业并购缺乏协同效应原因分析第53-55页
  (一) 宏观层面分析第53-54页
  (二) 微观层面上第54-55页
 二、提高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第55-60页
  (一) 重视企业价值管理,在决策中始终贯彻“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第56页
  (二) 逐步推广以现金流量贴现法为核心的协同效应的价值评估方法第56-57页
  (三) 对合并对象进行详细的协同效应评价,并以此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区间第57页
  (四) 分析并购协同效应的潜力,并购后实行有效的整合是汽车行业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1第66-68页
附录2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氯乙烯在天然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超音速分离管的研发及其流动与传热传质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