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性声明 | 第1-4页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4-5页 |
| 中文重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50页 |
| 1 有机农业产生的背景 | 第12-14页 |
| 2 有机农业的概念 | 第14-16页 |
| 3 有机农业的规则和生态策略 | 第16-18页 |
| 4 国外有机农业及产品现状 | 第18-20页 |
| 5 国外有机农业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0-44页 |
| ·现代农业的弊病 | 第21-29页 |
| ·有机农业的实验证据 | 第29-33页 |
| ·有机农业的争论 | 第33-44页 |
| 6 绿色食品为主体的中国农业实践的特点和问题 | 第44-48页 |
| ·特点 | 第44-45页 |
| ·问题 | 第45-48页 |
| ·概念上的模糊性 | 第45-47页 |
| ·标准和规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 第47-48页 |
| ·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 | 第48页 |
| 7 本论文问题的提出 | 第48-50页 |
| 第二章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环境质量评价 | 第50-64页 |
| 1 引言 | 第50-5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研究区域 | 第51-52页 |
| ·取样 | 第52页 |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 ·空气中SO_2、NO_x、TSP和F的日平均浓度 | 第52-56页 |
| ·地表水质量评价 | 第56-57页 |
| ·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第57-59页 |
| ·富集倍数(EFs) | 第59-60页 |
| ·农业土壤和地表水样品的pH值 | 第60-61页 |
| ·被测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61页 |
| 4 结论 | 第61-64页 |
| 第三章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食品安全性评价 | 第64-71页 |
| 1 引言 | 第6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 3 结果 | 第66-67页 |
| 4 讨论 | 第67-70页 |
| 5 结论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甘肃中部沿黄两岸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 | 第71-79页 |
| 1 引言 | 第7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 ·研究区域和取样 | 第71-72页 |
| ·方法 | 第72-7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 4 结论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生产绿色食品的可行性 | 第79-93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2 研究区域 | 第79-80页 |
| 3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生产绿色食品的必要性 | 第80-82页 |
| ·开发绿色食品是本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 第80-81页 |
| ·绿色食品开发是本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 | 第81-82页 |
|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 第82页 |
| 4 甘肃中部旱农耕作区生产绿色食品的可行性 | 第82-92页 |
| ·产地环境的可行性 | 第82-86页 |
| ·资源的可行性 | 第86-91页 |
| ·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良好 | 第91-92页 |
| ·交通方便,信息畅通 | 第92页 |
| ·甘肃中部地区绿色食品开发的政治环境良好 | 第92页 |
| 5 结论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16页 |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