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生态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衡量 | 第10-11页 |
·生态经济模型的建立 | 第11-12页 |
·生态经济类型的划分和生态经济区划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宁化县生态经济状况概述 | 第16-21页 |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 | 第16-17页 |
·生态自然条件状况 | 第17-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气候和水文状况 | 第17-18页 |
·土壤植被状况 | 第18-19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 第19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第3章 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 第21-29页 |
·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概念 | 第21页 |
·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 第21页 |
·动态发展和阶段性相统一原则 | 第21-22页 |
·乡镇行政区完整性原则 | 第22页 |
·生态经济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 第22-26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3页 |
·生态经济指标的含义 | 第23-26页 |
·运用GIS提取有关数据 | 第26-29页 |
·提取地形起伏度 | 第26页 |
·提取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 | 第26-27页 |
·提取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 第27-29页 |
第4章 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 | 第29-47页 |
·系统聚类法 | 第29-30页 |
·物元模型综合评判法 | 第30-35页 |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判物元 | 第31-32页 |
·计算待判样本与各评价等级的单指标关联函数 | 第32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 | 第32-33页 |
·计算待判样本与各评价等级的多指标综合关联度 | 第33页 |
·模型应用 | 第33-35页 |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35-45页 |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第36-38页 |
·BP算法原理 | 第38-42页 |
·生态经济综合评判BP模型 | 第42-45页 |
·比较系统聚类法、物元模型综合评判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45-47页 |
·人工神经网络法与系统聚类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人工神经网络法与物元模型综合评判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第5章 生态经济类型研究地理信息系统 | 第47-58页 |
·系统的目标与原则 | 第47-48页 |
·系统的目标 | 第47页 |
·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47-48页 |
·开发模式与开发环境 | 第48-49页 |
·开发模式选择 | 第48-49页 |
·开发环境 | 第49页 |
·系统设计 | 第49-50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9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9-50页 |
·系统实现 | 第50-55页 |
·系统启动界面 | 第50-51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51页 |
·系统主要功能界面 | 第51-55页 |
·宁化县生态经济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状况好型 | 第55-56页 |
·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状况较好型 | 第56页 |
·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状况中等型 | 第56-57页 |
·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状况较差型 | 第57页 |
·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状况差型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