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导论 | 第14-31页 |
一、问题的缘由 | 第14-18页 |
(一) 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 第14-15页 |
(二) 和谐社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 第15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话题 | 第15-16页 |
(四)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 第16-18页 |
二、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8-29页 |
(一) 社区概念的历史考察 | 第18-22页 |
(二) 社区的分类 | 第22页 |
(三) 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概念 | 第22-24页 |
(四) 制度、体制、机理与机制 | 第24-27页 |
(五) 原则、方法与机制 | 第27-2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系统分析 | 第31-44页 |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 | 第31-35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涵的述评 | 第31-34页 |
(二) 本文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涵的界定 | 第34-35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类型 | 第35-38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类型的述评 | 第35-37页 |
(二) 本文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类型的界定 | 第37-38页 |
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点、要素 | 第38-44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点 | 第38-40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要素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国外社区运动对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启示 | 第44-55页 |
一、联合国推广的社区发展运动 | 第44-45页 |
二、国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践 | 第45-52页 |
(一) 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满足居民生活享用需求 | 第45-46页 |
(二) 以社区精神为核心,强化居民精神家园意识 | 第46-48页 |
(三) 以社区文化为纽带,营造社区良好人文氛围 | 第48-49页 |
(四) 以社区教育为载体,提升居民精神生活质量 | 第49-50页 |
(五) 以邻里互动为基础,密切社群和谐人际关系 | 第50-51页 |
(六) 以中介组织为依托,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 第51-52页 |
三、不同国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启示 | 第52-55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服务 | 第53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 第53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 第53-54页 |
(四)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必须多样化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历史演进 | 第55-71页 |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55-58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 | 第55-56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初建时期 | 第56-57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曲折时期 | 第57-58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58-65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重塑时期 | 第58-59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时期 | 第59-62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时期 | 第62-65页 |
三、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的历史必然 | 第65-71页 |
(一) 传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劣 | 第65-66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转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66-68页 |
(三) 现代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方向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发生机制 | 第71-81页 |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特性 | 第71-73页 |
(一) 需要与满足的对立统一 | 第71-72页 |
(二) 需要的永不满足性 | 第72-73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成 | 第73-75页 |
(一) 动力主体 | 第73页 |
(二) 动力传递媒介 | 第73-74页 |
(三) 动力客体 | 第74页 |
(四) 动力源 | 第74-75页 |
(五) 动力方向 | 第75页 |
(六) 动力贮存体 | 第75页 |
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75-81页 |
(一) 政策引导 | 第76页 |
(二) 利益导向 | 第76-77页 |
(三) 精神动力 | 第77-78页 |
(四) 良性竞争 | 第78-79页 |
(五) 改革创新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工作机制 | 第81-121页 |
一、网络化的组织机制 | 第81-91页 |
(一) 党的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力 | 第81-86页 |
(二) 政府角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 | 第86-87页 |
(三) 自治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力 | 第87-88页 |
(四) 专兼队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 | 第88页 |
(五) 物业公司,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力 | 第88-89页 |
(六) 综合协调,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聚合力 | 第89-91页 |
二、系统化的整合机制 | 第91-98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内涵 | 第91-92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内容 | 第92-96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运演 | 第96-98页 |
三、经常化的参与机制 | 第98-106页 |
(一) 参与的内涵 | 第98-100页 |
(二) 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 | 第100-102页 |
(三) 建立和完善居民的社区参与机制 | 第102-106页 |
四、大众化的育人机制 | 第106-110页 |
(一) 邻里互动和谐化 | 第106-107页 |
(二) 学校教育社区化 | 第107-108页 |
(三) 社区活动教育化 | 第108-109页 |
(四) 隐性资源显性化 | 第109-110页 |
五、全方位的服务机制 | 第110-114页 |
(一) 意义与动力 | 第110页 |
(二) 内涵与现状 | 第110-112页 |
(三) 任务与路径 | 第112-114页 |
六、制度化的保障机制 | 第114-119页 |
(一) 保障对象 | 第115页 |
(二) 保障手段 | 第115-117页 |
(三) 保障过程 | 第117-119页 |
七、社会化的投入机制 | 第119-121页 |
(一) 政府投入 | 第119页 |
(二) 社会投入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机制 | 第121-134页 |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人的作用机制 | 第121-129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21-12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机制 | 第123-12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对人的作用 | 第126-128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作用机制 | 第128-129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29-131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社区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作用 | 第129-130页 |
(二) 社区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反作用 | 第130-131页 |
三、社区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人的作用机制 | 第131-134页 |
(一) 社区制度对人的作用机制 | 第131页 |
(二) 其他工作对人的作用机制 | 第131-134页 |
第八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接受机制 | 第134-146页 |
一、接受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134-138页 |
(一) 接受的一般理论 | 第134-13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 第135-137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理论概述 | 第137-138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兴奋机制与抑制机制 | 第138-146页 |
(一) 兴奋与抑制 | 第138-140页 |
(二) 最大限度地激活接受主体的兴奋点 | 第140-143页 |
(三) 最大限度地降低接受主体的心理抗拒 | 第143-145页 |
(四) 注意把握接受主体的接受度 | 第145-146页 |
第九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评估机制 | 第146-158页 |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性与原则 | 第146-149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特性 | 第146-147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 | 第147-149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 | 第149-154页 |
(一) 对社区建设相关评估标准的借鉴 | 第149-152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与标准 | 第152-154页 |
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 | 第154-158页 |
(一) 实践检验法 | 第154页 |
(二) 模糊综合评估法 | 第154页 |
(三) 模拟情景评估法 | 第154-156页 |
(四) 互动评估法 | 第156-158页 |
第十章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规律 | 第158-167页 |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外适应规律 | 第158-161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城市管理体制相接轨的规律 | 第158-159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社区群众基础变化相适应的规律 | 第159-160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社区发展运行模式相匹配的规律 | 第160页 |
(四)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党在社区的执政方式相契合的规律 | 第160-161页 |
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的内适应规律 | 第161-167页 |
(一)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充满活力的规律 | 第161-162页 |
(二)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保持平衡的规律 | 第162-164页 |
(三)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相结合的规律 | 第164-165页 |
(四)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主体责任落实的规律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1页 |
后记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