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机构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汽车检测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汽车检测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国外汽车检测发展状况 | 第8-9页 |
·国内汽车检测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目前汽车检测方法及优缺点 | 第10页 |
·汽车转向系检测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汽车转向系检测机理分析 | 第14-40页 |
·转向梯形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两侧转向轮偏转角之间的理想关系 | 第14-15页 |
·转向梯形机构的型式 | 第15页 |
·转向器角传动比与车轮转角关系分析 | 第15-17页 |
·转向系角传动比 | 第15-16页 |
·汽车转向器检测机理依据 | 第16-17页 |
·汽车转向梯形故障对汽车使用性能影响 | 第17-26页 |
·汽车转向时轮胎侧偏力 | 第17-18页 |
·汽车转向时左右两转向轮侧偏角的关系 | 第18-19页 |
·汽车转向时左右两转向轮力学分析 | 第19-24页 |
·转向梯形故障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 | 第24-25页 |
·转向梯形故障检测的意义 | 第25-26页 |
·转向梯形检测机理分析 | 第26-35页 |
·汽车车轮转向前张概述 | 第26-27页 |
·整体式转向梯形底角变化对车轮转角的影响 | 第27-31页 |
·分段式转向梯形底角变化对车轮转角的影响 | 第31-35页 |
·检测过程车轮对正偏差对检测精度影响 | 第35-40页 |
·浮动台板的运动规律 | 第35-37页 |
·车轮对正偏差对检测精度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汽车转向机构自动检测试验台的设计 | 第40-54页 |
·试验台机械设计及整体布置 | 第40-42页 |
·试验台设计要求与组成 | 第40-41页 |
·试验台的整体布置 | 第41-42页 |
·检测试验台夹紧机构设计 | 第42-44页 |
·气室夹紧机构 | 第42-43页 |
·气室的选择 | 第43-44页 |
·动力传动机构的设计 | 第44-46页 |
·传动形式的选择 | 第44-45页 |
·电机及减速机选型 | 第45-46页 |
·传感器的选型 | 第46-51页 |
·角位移检测传感器的选型 | 第46-49页 |
·光电开关信号装置的选择 | 第49-51页 |
·光电编码器的连接方式 | 第51-54页 |
·软轴连接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软轴连接方式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4-64页 |
·角位移量信号采集系统 | 第54-56页 |
·编码器输出脉冲鉴相原理 | 第54-55页 |
·编码器输出脉冲鉴相、计数方法 | 第55-56页 |
·检测台板自动对正车轮方法 | 第56-59页 |
·试验台板自动对正车轮的意义 | 第56页 |
·试验台板自动对正车轮原理 | 第56-57页 |
·试验台板自动对正所需主要设备 | 第57页 |
·试验台板自动对正车轮实现过程 | 第57-59页 |
·数据采集及继电器选择 | 第59-60页 |
·IPC5375 卡 | 第59页 |
·继电器的选择 | 第59-60页 |
·试验台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60-62页 |
·测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62-64页 |
·测控系统中干扰的类型 | 第62-63页 |
·测控系统中抑制干扰的措施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64-70页 |
·软件系统模块 | 第64-69页 |
·检测系统软件实现概述 | 第64页 |
·检测系统软件实现的模块 | 第64-69页 |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 第69-70页 |
第六章 试验及数据分析 | 第70-84页 |
·试验台检定 | 第70-73页 |
·检定仪器与检定方法 | 第70-71页 |
·检定数据及分析 | 第71-73页 |
·试验及数据分析 | 第73-82页 |
·捷达轿车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75-77页 |
·夏利轿车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77-80页 |
·北京吉普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80-82页 |
·试验总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论文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摘要 | 第88-90页 |
ABSTRACT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导师简介 | 第94页 |